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8/18 14:00:29
來源:新華網

當代中國“新青年”:用講述追尋中共百年紅色印記

字體:

  武漢長江以南的武昌紅巷,富集了眾多紅色資源,絡繹不絕的遊客來這裏的武漢革命博物館參觀。一群“新青年”講解員選擇扎根黨史,立足時代前沿,傳播紅色文化,成為傳遞紅色精神的一座橋梁。

  盛夏的江城武漢,蟬鳴陣陣。下午3點,身著紅色西裝外套、頭戴耳麥的“95後”講解員王霄用熱情的歡迎詞,開始了當天第3場、時長一個半小時的講解。

  王霄所在的這座城市,有著“九省通衢”之稱,它是中共五大的召開地,更留下了毛澤東、董必武等中國共産黨人當年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足跡。城市長江以南的武昌紅巷,富集了眾多紅色資源,參觀遊覽的觀眾絡繹不絕。武漢革命博物館就位于紅巷,王霄是這裏的講解員,為觀眾講述紅色故事。

  2019年5月,毗鄰中共五大會址新建的中國共産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正式開館,這是中國唯一一家記錄中共紀律建設近百年歷程的博物館,和武昌農講所、毛澤東舊居等革命舊址和紅色場館同歸武漢革命博物館管理。

  “2018年大學畢業時,看到陳列館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消息。我是學播音主持專業的,想著或許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揮優勢,講好文物故事。”王霄回憶。

王霄在中國共産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內講解。新華社記者 伍至尊 攝

  至今,聽過王霄講解的觀眾已達上萬人次。“每一次講解結束後,觀眾的掌聲都是一份莫大的激勵。”王霄説,當講解員以來,接觸了各行各業的觀眾,自己逐漸從繁雜的知識點中厘清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講解思路。

  翻開王霄隨身攜帶的一本“秘籍”,上面記錄著她曾遇到過的各種問題:觀眾提問“陳潭秋烈士故居”幾個字是誰題寫的?向陳列館的同志確認;到訪的老黨員同志提出能否增加一些歷史故事?與負責講解詞的同志探討……待解決的難題被依次劃掉,被“問倒”的問題則被她重新消化吸收,充實到解説中。

  今年適逢中共建黨百年,來紅巷的觀眾比往年多了很多,尤其是全國各地的黨員幹部紛紛走進陳列館學習黨史、重溫歷史。就在當天的這場講解中,一位觀眾提問:“中共二大召開那年,黨員的黨費是多少?”王霄思索未果後,又拿出“秘籍”,把問題記了下來……

  百年黨史青年説。20世紀60年代,武漢革命博物館的第一代講解員就是從當時的青年學生中招收而來,他們從講述武昌農講所裏的革命故事開始,拉開了傳播紅色文化、傳遞紅色精神的序幕。經過幾代人不斷層的努力,當代“新青年”擁有了更加廣闊的展示平臺。

  周全是一名“90後”,已成長為武漢革命博物館宣教部副主任的她介紹,這支講解員隊伍中,9名是“90後”,最年輕的一位出生于2000年,大家來自英語、教育、編導、動畫設計等不同專業,“在博物館的崗位上,我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臺和職業起點”。

  從初出茅廬,到肩挑重任,周全工作多年後,開始像前輩培養自己一樣,讓新人更多地外出交流、參加競賽,嘗試用不同方式增進他們的業務水準,去寧波、重慶、嘉興等革命紀念地交流業務;導入“沉浸式思政課”等創新形式,“化身”革命先烈人物,組織情景式黨課;走入校園,培養小小講解員,和孩子們同上一堂思政課……“我要把手中的接力棒交出去。”周全説。

  英語專業畢業的楊露雯笑稱自己是團隊裏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除日常工作外,館裏舉辦涉外活動時要擔任翻譯,來外賓時要負責全程英文講解,平時還要管理大學生志願者。

  “同學大多成為英語老師,教書育人,連接中外。我也選擇當一座‘橋梁’,是串聯古今,架起觀眾和紅色文化之間的橋梁。”楊露雯説。

  “亦有星星火,作歌靠少年”。面對厚重的黨史、歷史,這些當代“新青年”站在時代前沿,用講述追尋著中共百年的紅色印記。

  迎著曙光,每天通勤一個半小時上班的王霄,總是活力滿滿,笑迎每一位慕名而來的觀眾。

  “愛國並不是高不可攀,把知識和崗位奉獻給國家也是愛國。”王霄説,這幾年,從一名學習過黨史的在校學生,到專門的紅色文化研習者、踐行者,身份的轉變讓自己逐漸向自己所講述的革命先輩們靠攏,也因承擔的使命而感到光榮。

  記者:喻珮、鄧楠、方亞東

  編輯:王東明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湖北分社

  聯合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