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艙“領跑”汽車智能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7/29 07:53: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智能座艙“領跑”汽車智能化

字體:

  汽車智能化大潮洶涌而至。作為實現智能汽車差異化競爭的關鍵要素,智能座艙成為當下汽車業最為炙手可熱的領域。特別是科技大廠紛紛殺入這個賽道,多種新技術的融合賦能,讓智能座艙打開更具想像力的空間。

  智能座艙加速“上車”

  7月27日,在鴻蒙OS 3及華為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宣布,由華為深度賦能的AITO品牌首款搭載鴻蒙OS智能座艙的純電車型問界M5 EV正式開啟小訂,並將在9月正式發布。縱觀近期亮相的新車,智能座艙幾乎成為標配,各家車企不約而同將多屏聯動、VR、投影等智能座艙技術作為新車賣點。

  事實上,當前主流車企均在智能座艙上發力,不僅是新能源車型,不少燃油車也已經配置智能座艙。數據顯示,在2021年中國新發布乘用車車型中,智能座艙的滲透率已達到50.6%,其中滲透率最高的車型價位區間為20萬至25萬元。

  從低階的按鍵轉變為高階的數字液晶儀表顯示、一芯多屏、HUD(抬頭顯示係統)、流媒體後視鏡,從滿足基礎需求的按鍵式操作,演變到現在的電子甚至體態式操作,智能座艙正在快速演進。而同為汽車智能化重要標誌的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卻相對趨緩,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乘用車輔助駕駛係統滲透率約37%左右,其中L1佔比21%,L2佔比僅18%。

  在汽車智能化方向上,為何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自動駕駛技術熱度漸消,智能座艙卻“後來居上”?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與設計創意學院雙聘教授、人車關係實驗室創始人馬鈞向記者透露,智能座艙在近兩年一下子火起來,背後的推手其實是投資機構。“資本的嗅覺是敏銳的。投資機構發現,自動駕駛技術很難快速突破,但圍繞智能座艙的新技術、新生態、新商業模式可以跑得更快,關鍵是變現的速度快。而且很多其他行業的成熟技術,例如可穿戴技術、生命體徵檢測、毫米波雷達、數字孿生等在其他行業已經開花結果的技術,可以嫁接到智能座艙這個平臺,並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將是一個千億級甚至萬億級的市場,是一個新風口、新藍海。”

  據汽車專業調查機構IHS預測,到2030年,全球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將達到681億美元;另據ICVTank預測,中國智能座艙市場將在2025年達到1030億元規模,且按照目前增長速度來看,中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智能座艙市場。

  億歐智庫的研究則表明,在影響購車的參考因素當中,智能化體驗已經位于第四位,僅次于品質、性能與設計因素。而隨著消費者需求從安全性、舒適性等生理需求升級為情感、歸屬等心理需求,智能座艙作為駕乘者社交關係的延伸場景,未來的重要性也將會越來越高。

  科技大廠跨界賦能

  “智能座艙是傳統汽車産業演變為生態産業的切入口,可以衍生出各種新商業模式。”馬鈞説。

  而這也正是近年來科技大廠紛紛跨界汽車業的原因之一。汽車智能座艙主要由軟硬體和人機交互技術構成,硬體包括液晶儀表盤、HUD、顯示屏、晶片等,軟件包括作業系統、中間件等,人機交互技術包括語音識別、觸控識別等技術。不難發現,與傳統車企相比,科技大廠在這些領域佔據了技術優勢。

  7月27日,華為正式發布了鴻蒙OS 3係統,可以“一拉即合”的超級終端“擴容”到包括車機、手機、平板、PC、手表、智能眼鏡等12款設備。不僅手機與車機聯動的超級桌面功能讓手機應用可以自動同步至車機,進一步豐富了車機應用生態,而且智能手表也可查看車況資訊,並進行一鍵解鎖車門、開關車窗、開啟尋車模式等操作,智能座艙的中控屏還可以通過聯動智能家居設備控制家裏的空調、燈光等。據介紹,鴻蒙生態已有超過2000家合作夥伴,生態設備發貨量達1.7億。事實上,在搭載鴻蒙智能座艙的AITO問界M5上市以後,小藝智慧語音助手自然的連續對話能力、座艙中控流暢的交互、高效的智慧分屏等特性,都獲得了用戶和媒體的一致好評,甚至有機構測評稱搭載鴻蒙係統的智能座艙是“車機的天花板”。“這些功能雖然大家都有,但是技術的儲備不一樣,實現出來帶給用戶的體驗也不一樣。”華為智選車業務總裁汪嚴旻表示,“鴻蒙OS圍繞智能座艙展現出來的全場景協同,是其最大的價值點所在。”

  就在此前6月7日舉行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發布了全新車載係統CarPlay,該係統不僅能承載智能車機中的娛樂和導航功能,還能實現調節車內溫度設置、座椅加熱、車窗門控制等汽車大部分電子功能,並能適配現在所有車機螢幕比例。而此前CarPlay與大部分車輛自身的作業系統是分離的,意即用戶必須離開蘋果軟件係統,才能進入汽車自帶係統,新係統則解決了這一問題。這無疑是一次重大跨越。據蘋果介紹,更新後的CarPlay將能夠更深入地連接到汽車核心駕駛係統,將以“隱私友好的方式”與車輛係統實時通信,以顯示速度、油位和溫度等駕駛資訊。業界認為,自此CarPlay的角色已不僅僅是“iPhone的擴展螢幕”,而是已經下探到車輛功能控制層的智能車機係統。

  與華為、蘋果一樣被視為智能座艙領域下一條“鲇魚”的還有小米。據媒體報道,雷軍將會帶著小米的工程樣車亮相8月的一場公開活動。“自帶流量”的小米生態已經基本成型,汽車只是納入生態的一個部分。而“小米模式”就是將相對高端先進、價格低廉的硬體産品推向市場,讓用戶感受到性價比的誘惑,同時通過軟件和服務提升體驗,超越客戶心理預期。正是這個模式讓小米在手機、家電等領域“後來居上”。據業界分析,在汽車領域,小米的品牌、線下店鋪、供應鏈、工程師等資源具有一定的復用性,可以節省建品牌、線下零售網絡店鋪、供應鏈的時間和成本,而相對于正在奮力開拓生態的傳統車企,汽車業正急于融合的AI、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本身就是科技公司的強項。

  “在未來的汽車業競爭中,智能座艙一定是兵家必爭之地。”馬鈞表示,“作為用戶生態的切入點,誰掌握用戶誰就把握了先機。”

  把握産業變革機遇

  “智能座艙是汽車業實現千人千面、百花齊放的起點。”馬鈞認為,中國有機會通過智能座艙在全球汽車業實現領先。

  縱觀我國智能座艙産業鏈發展,國內供應商在車機、液晶儀表、HUD、應用軟件上還比較成熟,但在晶片和作業系統上,外資廠商仍佔主導地位。而近年來,隨著華為、百度、小米等科技大廠的強勢入局,中國智能座艙産業鏈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目前來看,中國在全球智能座艙領域,可以算是第一梯隊。其中,華為鴻蒙OS智能座艙全場景互動及智慧化能力,在國內外市場上都非常領先。”華為智選車業務總裁汪嚴旻表示,未來智能座艙生態不會由某個單一車型來定義,而是由整個智能汽車行業來定義,需要産業鏈的各個夥伴發揮各自的創新優勢,攜手合作,共同打造。

  IHS在《智能座艙市場與技術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中,智能座艙的終極形態將是一個智能的移動空間,隨著人機交互與座艙感知技術突破,智能座艙也將進入多模交互、多屏融合、主動式內容服務和萬物互聯的新階段。未來交通出行與汽車使用場景將進一步拓展,基于車輛位置與狀態資訊,為用戶提供融合資訊、娛樂、訂餐、互聯等多元功能,推動汽車真正進化為“第三生活空間”。

  盡管目前智能座艙領域在智能化水準、同質化,以及數據的採集、融合、共用等方面存在痛點,但智能座艙的未來發展擁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無論是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還是科技巨頭,都在試圖通過智能座艙相關技術布局爭奪智能汽車的定義權。

  為全面推動汽車智能座艙産業技術進步,促進汽車智能座艙産業融合創新發展,推動汽車智能座艙關鍵技術研發和大規模産業化,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近日正式成立智能座艙工作組,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際汽車工程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院牽頭,組織聯合跨行業專業力量深入開展汽車智能座艙戰略規劃、技術路線、標準編制、協同創新、交流合作、人才培育等各項工作。作為該工作組專家成員,馬鈞告訴記者,工作組的成立是要幫助汽車業所有參與者共同打造新藍海,樹立行業相應比較客觀的標準,幫助中國汽車業在智能座艙領域快速向前進,搶佔全球市場最高點。

  “關鍵看是否能用開源模式打造生態,得生態者得‘天下’。”馬鈞説,“要打開格局,這對所有汽車業企業而言都是一個打開的空間。”(記者 吳蔚)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