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87歲的李磊明顫巍巍的手指在智能手機屏幕上艱難地點向那些永遠“點不準”的廣告關閉按鈕時,他並非在與年齡帶來的不便抗爭,而是在與一整套失靈的“適老”設計博弈。這位老人的困境,映射出千千萬萬長者正在經歷的數字困境——本應成為助力的“長輩模式”,反而成了麻煩的源頭。
放眼望去,各大APP的“長輩模式”看似一片繁榮——字體放大、界面簡化、音量提高。然而,這層“適老”外衣之下,隱藏的卻是設計理念與商業邏輯的雙重迷失。首頁大字醒目,二級頁面原樣照搬;誘導下載的彈窗依舊,內容低質的視頻橫行。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設計將老人困在一個看似定制、實則收割的價值閉環中,形成了隱性的數字霸凌。
究其根源,商業利益的短視驅動難辭其咎。對許多互聯網企業而言,適老化改造不過是應付政策的KPI,而非發自內心的社會責任擔當。廣告和誘導下載作為核心盈利模式被完整保留,導致近三成APP在“長輩模式”中依然充斥着營銷內容。與此同時,設計資源的投入嚴重不足,適老化項目優先級常被置於其他業務之後,缺乏專門團隊的持續投入與深耕。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設計理念的根本錯位。當前的設計者往往將適老化視為標準版基礎上的修修補補,而非從老年用戶真實需求出發的重新創造。而只有基於老年人需求設計開發的適老版,才能真正讓老年人從從容容游刃有餘。
老年人需要的不僅是看得清,更要看得懂、用得安心。他們需要符合心智模型的交互邏輯,需要徹底屏蔽廣告彈窗的安全環境,需要支持語音和手寫的包容性設計。
技術的進步不應以犧牲弱勢群體利益為代價。在呼籲企業真正踐行“包容性設計”的同時,更需認識到的是,解決數字適老問題需要多方合力。
監管部門應當完善標準細則,建立長效監督機制,明確規定“長輩模式”必須默認關閉開屏廣告、彈窗廣告,禁止設置誘導性下載按鈕,對違規APP實行“一次警告、二次下架”的嚴懲機制,用制度紅線倒逼企業敬畏用戶。
互聯網企業需要超越表面的“大字模式”,真正從老年用戶場景出發,構建安全、友好、易懂的數字環境。簡化操作流程,取消不必要的註冊步驟,將常用功能設置為一鍵直達。凈化界面環境,把廣告入口壓縮至最小,所有跳轉鏈結必須設置“確認延遲”功能,避免誤觸。
子女也應多花些時間教父母辨別網絡陷阱,幫他們清理手機裏的垃圾APP,設置安全防護。社區可以開設銀發數字課堂,邀請志願者手把手指導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解答實際操作中的困惑。
在這個奔涌向前的數字時代,不應強迫每個人都成為技術弄潮兒,人們需要“為那些‘跑得慢’的人留一條回家的路”。這不僅是對長者的尊重,更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當老人不再需要與彈窗廣告“鬥智鬥勇”,當他們能安心順暢地使用智能設備獲取服務,“長輩模式”才能真正擺脫形式主義的桎梏,成為連接老年人與數字世界的橋梁。我們需要的是“技術+溫度”缺一不可的“真適老”。願每一份技術創新都帶着對老年人的尊重與關懷,讓數字時代的陽光,溫暖每一位銀發長者的晚年。(關育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