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規模化“首站”落地物流行業是大勢所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8 08:42:51
來源:科技日報

低空經濟規模化“首站”落地物流行業是大勢所趨

字體:

  近年來,低空快遞物流應用場景全面開花,航線鋪設爆發式增長。

  “以物流行業某龍頭企業為例,其2024年開通500多條無人機航線,數量是過去10年開通航線總數的2倍多。”在日前召開的2025“企創融通匯”低空經濟智慧物流創新發展專場活動中,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靳兵&&,AI、5G、大數據、雲計算、大模型等技術,相關成熟配套的無人智能裝備,完備超前的行業政策法規標準規劃,為無人機在快遞物流領域的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低空物流已從試點應用轉變為多場景應用。”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增榮認為,低空智慧物流在低空經濟中佔據先發優勢。

  無人機送快遞的時代正加速“駛來”,低空經濟規模化“首站”為何落地低空物流?如何通過技術、模式、産業生態方面的持續創新擴大“首站”效應?

  快遞員人手緊缺,急需無人機

  “2019年快遞業務量平均每天1億件,去年高峰時已達每天7.29億件,據估算,未來會達到每天10億件,但快遞‘小哥’的人數無法翻7倍甚至10倍。”靳兵&&,快遞從業者人數近年來維持在400多萬,快遞員招不到,卡車司機、貨機駕駛員難招,現有運輸載具不足等問題突出,無人機、無人車、無人倉、無人智能裝備賦能成為應對首選。

  “物流行業成為低空經濟規模化落地的‘首站’是大勢所趨。”北京物流與供應管理協會秘書長黃少陽解釋,物流行業發展成熟且訂單量大,相較於文旅等行業對低空經濟的應用需求,物流行業更具規模化基礎。此外,生鮮、藥品等冷鏈運輸,海島、山區等偏遠地區的運輸“痛點”“堵點”給低空物流的應用帶來大量豐富的應用場景。

  為回應需求,一系列政策近來相繼出爐。國家郵政局1月明確,支持智能雲倉、無人配送、低空物流等規模化發展。交通運輸部2月提出,加快低空運輸路空協同、人工智能等新興産業布局。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再次重申低空經濟“先物後人”等原則。9月,商務部等八部門發文鼓勵有序發展無人機支線運輸和末端配送業務。

  在政策推動下,多場景、長時間的創新應用和大範圍試點示範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如今,順豐等龍頭快遞企業的一些集散點一天起降無人機達1000多架次,在深圳“同城2小時周邊4小時”的無人機快遞業務始終維持在每日2—3萬單的水平,規模化效應逐漸顯現。

  新技術幫忙,物流轉場“無縫銜接”

  無人機“單兵種”作戰能力有限,它與其他無人設備協同工作可大幅提升物流效率。然而,貨物交接往往需要進行核對,這一環節大大增加物流時間和成本。

  “原來貨物轉場需要拆箱、盤貨,以前利用阿爾法ID技術、二維條碼技術均需人力掃碼。”北京物資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張闖告訴記者,無源物聯網技術的出現,有望改變當前的困局。

  “無源物聯網芯片無需供電,卻能夠發射信號,它的電力來自運營商基站信號的賦能。”張闖介紹,這一技術應用於物流,可以無需拆箱就實現貨品類別相關所有基本信息的感知。

  此外,AI安全技術的加碼也大大拓寬了低空物流無人機的飛行範圍。“低空空域的放開,為低空物流無人機的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靳兵&&,得益於AI、信息技術、控制技術、感知技術等技術的創新應用,過去的很多禁飛區域可實現有保障地安全飛行。如有的城市在試點之初適合飛行區域只有17%,現在經過實踐,80%的空域成為適飛區,促進了低空經濟的發展。

  在大量創新技術的賦能下,低空物流在多場景得到大規模創新應用。靳兵介紹,順豐聯合深鐵集團在深圳推出全國首個軌道物流驛站,連接起空中無人機、地面驛站、地下無人車、地鐵、航空樞紐、大飛機等多個場景,實現低空無人機與空軌運輸的無縫銜接。這一模式目前在浙江、大灣區等多地落地,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商業模式,可節約60%—80%時間成本,降低30%—50%物流成本。(記者 張佳星)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