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1月ChatGPT問世以來,全球已有近一成人口成為它的用戶。AI能幫助人們撰寫文本、擬定標題、潤色簡歷,確實在許多方面提升了效率。然而,語言學家警告,這種便利正讓人類語言悄然走向“扁平化”。
西班牙《國家報》日前刊文指出,人類正身處一個“ChatGPT化”的世界。研究證實,人類的語言被訓練得越來越像機器,句子乾淨利落,卻少了人類特有的笨拙與真誠。那些讓人類顯得“有人味”的東西,正在被算法一點點抹去。
被算法統一的語言
ChatGPT、Gemini和Claude等模型帶來的交流方式,正使這種趨勢逐漸加深。有研究人員懷疑,ChatGPT的迅速普及正在讓人類語言變得“過於正確”:句式短促、情感單薄、缺乏真誠、沒有靈魂。
在以英語為通用語的學術會議上,“delve(深入探究)”這一動詞已成為顯眼的“霓虹燈”,是重復使用AI輸出內容的人的標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員埃澤奎爾·洛佩茲指出,去年9月一項針對28萬個學術視頻的研究發現,ChatGPT發布18個月後,“delve”在學術演講、會議發言和1萬篇經AI編輯的論文中的使用頻率激增51%。
類似的詞還有“intricate(複雜的)”“commendable(值得稱讚的)”“meticulous(細緻的)”。這些原本在英語語料庫中罕見的形容詞,如今頻繁出現在郵件、報告和演講稿中。
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語言學家湯姆·朱澤克認為,這是算法訓練數據帶來的偏差。AI公司負責審核語言模型輸出的員工多來自尼日利亞和肯尼亞等地,這些詞彙在當地的使用頻率遠高於歐美英語。於是,AI在無意中將區域性表達“全球化”了。
寫作風格同樣呈現出高度一致性。英國開放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菲利普·瑟吉恩特總結道,ChatGPT寫作有一種獨特的節奏,得體但乏味,平滑卻空洞。他發現,AI偏好在句中插入解釋性破折號、喜歡“三點並列”,並在句尾保持禮貌和克制。這種風格在短時間內滲透進人們的語言,成為“理性”“專業”的代名詞,卻也讓表達越來越像機器人。
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語言學家拉拉·阿隆索指出:“這些沒有錯別字、卻也沒有靈魂的內容,讓人失去回復的慾望,因為你感覺不到‘活人感’。”
AI將思考“外包化”
語言變單調的同時,思維也在趨同。AI基於大數據的共性生成文本,天然追求中間值與安全感,於是人們越來越少表達不確定、猶豫和叛逆的觀點。語言的棱角被打磨,思想的鋒芒也隨之消失。
有專家將這種現象視為ChatGPT的“語言催眠效應”。無論答案對錯,AI都能篤定地回應,而人類天生有確認偏差,傾向於信任迎合自己預期的內容。只要AI句子流暢,人們便傾向相信它。久而久之,人們也開始模仿這種表達方式。
今年6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項名為“ChatGPT上的大腦”的開創性研究引起關注。研究首次通過直接觀測大腦活動發現,人類在AI輔助下變得更懶惰、更缺乏批判性思維,也更容易接受“中間化”的表達。“它讓思考徹底外包化,使我們都變得更像了。”研究作者寫道。
實驗顯示,使用AI撰寫郵件或短文時,大腦活動顯著下降,尤其體現為與創造力相關的α波和與工作記憶相關的θ波連接。參與者幾乎沒有作為作者的參與感,甚至難以回憶自己寫過的內容。令人驚訝的是,當問及“什麼讓你真正快樂”時,AI組幾乎全部回答與事業成功相關。研究作者娜塔莉亞·科斯姆娜形容此為“萬物皆平均”現象。這種“平均化技術”讓語言失去個性與情感。
儘管如此,大多數人仍不願放棄ChatGPT帶來的便利,並習慣於“即用即拋”的寫作與閱讀模式。
語言的標準或被重新定義
語言學家亞當·阿萊克西奇在其新書《算法語:社交媒體如何改變語言的未來》中指出,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聊天機器人對自己語言的影響,也分辨不出是否是AI創作的內容。他認為,隨着人類語言與AI語言越來越難區分,大模型訓練又不斷來源於受AI影響的人類文本中,機器化、單調的語言將愈加普遍。
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一項寫作實驗要求志願者撰寫廣告文案。他們第一次平均寫出33個詞,在觀看ChatGPT生成的版本後,再次撰寫時平均字數增至87個,句式變得更冗長、迂迴,且內容重復。研究者傑裏米·阮&&:“我們並未要求他們模仿AI,但他們自然而然地就這樣寫了。”
對數百萬人來説,ChatGPT已經成為日常工具。人們習慣了這種冗長、重復卻近乎完美的表達,將它視作“正常”的寫作標準。而當“標準”被重新定義時,真正的危險並非原創性的喪失,而是我們逐漸忘記了什麼才是獨特的、帶有溫度的文字。
在這股“ChatGPT化”的浪潮中,如何在高效與真誠之間,保留那一點屬於人的獨特印記,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記者 張佳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