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未來産業不可面面俱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7 07:50:36
來源:經濟日報

發展未來産業不可面面俱到

字體:

  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産業,探索多元技術路線、典型應用場景、可行商業模式、市場監管規則,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央明確這六大賽道作為未來産業的核心方向不是簡單的技術羅列,而是立足産業優勢、産業規律,遵循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根本原則,對經濟增長新引擎的精準判斷和戰略選擇,避免面面俱到的布局模式。

  這並非國家政策第一次明確未來産業的具體賽道。此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就曾明確部署,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産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産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産業。工信部等7部門2024年&&的《關於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劃分了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等六大重點方向,還列出了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腦機接口、6G網絡設備等標誌性産品。可見,此次“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的六大未來産業,是在過往政策不斷細化聚焦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國家未來産業戰略布局的延續與升級。

  為何選擇這六大未來産業?從技術和産業基礎看,我國在量子科技、6G、生物製造等領域已形成領先優勢,在具身智能、腦機接口等方向也實現技術突破,具備先發條件。從現實需求看,生物製造、氫能等領域不僅契合“雙碳”目標,還能支持産業轉型;6G、量子科技等能滿足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訴求;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等將回應民生的迫切期待。從戰略價值看,這六大未來産業既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載體,也是破解“卡脖子”瓶頸的關鍵領域,有望依託我國完整産業體系形成集群效應,為製造強國築牢長遠根基。

  發展未來産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呈現融合交叉、多點突破之勢,孕育的未來産業潛在方向紛繁複雜,需依據我國産業基礎與資源稟賦精準研判。各地要因地制宜選擇未來産業賽道,防止一哄而上、盲目跟風,引發同質化競爭與資源浪費。立足本地産業基礎與特色優勢做到“一地一策”,既能避免內卷,又能形成全國層面的産業協同,讓地方優勢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為未來産業發展注入高效動能。

  面面俱到的布局模式早已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部分地區曾陷入“撒胡椒面”式的發展誤區,同時布局未來産業多個領域,結果研發力量分散,投資巨大卻未能取得一項核心突破,造成資金浪費。從全球範圍看也是如此,一些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未來産業戰略的調整,聚焦收縮後才實現技術突破。這也印證了未來産業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與新興産業相比,未來産業發展成熟度更低,産業成長的不確定性更大,只有精心選擇賽道,方能集中資源攻克核心技術。

  未來産業的競爭是一場專注力的比拼。全球科技博弈中,誰能將資源精準聚焦核心賽道,誰就能搶佔先機。我國“十五五”規劃建議鎖定這六大未來産業,不貪多求全,將政策、資金、人才擰成“一股繩”,在關鍵領域持續發力,才能讓專注力轉化為未來産業競爭的制勝力,真正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