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期間,智慧“無人小巴”和“無人清掃車”穿梭博鰲鎮;內蒙古自治區首個跨區域自動駕駛新能源重卡道路測試今年順利完成;重慶高新區街道上的自動駕駛公交車平穩運行……這些場景的共同技術密碼,正是“車路雲一體化”。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近日&&,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示範規模穩步擴大,全國已建成17個國家級測試示範區,正加快推進20個“車路雲一體化”試點城市建設,累計開放測試示範道路35000多公里、發放測試示範牌照超過1萬張。業內專家指出,這標誌着“車路雲一體化”正從技術探索走向規模化實踐,成為推動汽車行業從“單一車輛智能化”向“系統級網聯化”轉型的核心引擎。未來還需加強政企研多方協同,破解多重挑戰,推動産業向更深層次發展。
築基:政策引領 技術突破
據郭守剛介紹,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産業規模快速提升,2025年1至7月,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L2級)的乘用車新車累計銷量775.99萬輛,滲透率達62.58%,5G和蜂窩車聯網(C-V2X)裝配量超過300萬輛。
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在“車路雲一體化”推動下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策引領與技術突破的雙重支撐。
國家政策層面,郭守剛介紹,我國已建成涵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網聯雲控等在內的完整産業鏈體系;累計發布國家和行業標準88項,加快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等急需標準研製,深度參與自動駕駛相關國際標準法規制定協調。“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抓緊編制新時期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此外,交通運輸部等7部門近日印發《關於“人工智能+交通運輸”的實施意見》,明確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典型場景廣泛應用、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落地,2030年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總體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目標。
地方層面,各試點城市積極打造差異化發展路徑。北京市以經開區為核心建設全球首個“車路雲一體化”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截至2025年5月,示範區已實現600平方公里設施智能化部署,吸引30余家測試企業投放超千台自動駕駛車輛,累計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超3500萬公里。海南作為全國唯一以“三市兩線”車路雲一體化試點省份,已建成100余個智能路口,開放測試區域1950平方公里、測試道路1230公里。重慶高新區作為重慶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打造覆蓋“研發-測試-生産-運營”的産業閉環生態系統。
此外,多地還通過立法保障“車路雲一體化”産業發展。北京市的《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2023年天津市印發《天津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7年)》,2022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施行。
“車路雲一體化”打破單車智能局限,構建“車-路-雲-網-圖”協同體系。當前,我國在智能駕駛算法、路側感知設備、雲端算力&&等領域持續突破。
落地:場景廣覆 生態共建
“車路雲一體化”應用場景從封閉測試逐步走向開放運營,形成多元化商業化落地格局,並推動産業生態融合。
出行服務領域,深圳和上海均已啟動Robotaxi規模化驗證。天津市首條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線路運營一年,行駛里程便突破了4萬公里。
物流運輸領域,2024年11月,京雄高速(河北段)實現自動駕駛重卡“1拖2”智能混合編隊行駛。濟南起步區以崔寨安置片區為中心,降低企業“最後一公里”配送成本30%以上,實現快遞“小時達”。截至2025年3月,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6&無人快遞車入鎮進村自助配送,每天配送1600多件。
城市治理場景中,鄂爾多斯構建起觀光、清掃、售賣、警用等六大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南京溧水經開區的自動駕駛物流車,服務於物流、安防、環衛等多個領域。
在産業鏈協同方面,神州租車聯合上下游行業夥伴,構建“技術適配場景、服務貫穿旅途”的生態體系。蔚來能源在重慶布局換電站75座,覆蓋全市38個區縣,帶動周邊民宿、餐飲和地方特産經營行業發展。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集成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代三方優勢,實現汽車産業與ICT企業跨界融合。
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預測,到2030年,我國“車路雲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總産值增量將達到25825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28.8%。可以預見,“車路雲一體化”將推動多領域深度融合,形成協同發展的産業生態新格局。
破局:攻克難題 直面挑戰
我國“車路雲一體化”已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新階段,但在技術適配、産業推進、政策法規保障等方面仍面臨多重挑戰。
技術層面,自動駕駛技術在“長尾場景”中表現仍不穩定,AI模型難以精準應對複雜場景。數據孤島問題制約大模型能力。“車路雲一體化”系統架構和標準不統一。産業層面,基於車-路-雲數據“一體化融合”的協同感知、決策、控制等技術尚未被推廣應用。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難以支撐産業鏈協同發展。法規層面,責任認定、數據隱私保護等政策法規尚不完善。
近日在重慶舉行的“2025車路雲50人年度論壇·主論壇暨全球自動駕駛高峰論壇”上,業內專家提出破局方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進華建議,深化創新範式,集智聚力突破基礎瓶頸;強化場景破壁,精準施策推動應用落地;推動産業融合,構建開放共贏的全球生態。中金研究院董事總經理謝超提出,健康的創新資本市場應具備兩大包容性特徵,“投早投小”和“軟(軟創新)硬(硬科技)平衡”。
此外,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指出,未來智能網聯技術仍待實現大算力突破,在線控&&、集中式域控制器等方面發力,增強“車路雲一體化”協同。(記者 於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