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用AI讓學生思維活躍還是懈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6 07:49:43
來源:科技日報

頻用AI讓學生思維活躍還是懈怠?

字體:

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如今,全球大學正積極擁抱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工具。一項2024年的全球調查顯示,高達86%的大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頻繁使用AI。

  AI在教育領域的迅速普及,也引發了廣泛爭議。英國《自然》網站報道,不少人認為AI有助於提升教育質量,幫助學生應對日新月異的世界;但也有許多人擔憂,過度依賴AI是否會抑制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AI席捲大學校園

  青少年使用AI的比例之高令人矚目。今年,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分析了大學生與其生成式AI工具“克勞德”之間的100萬次匿名對話,發現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學生使用率,顯著高於商科與人文學科專業。

  學生使用這些生成式AI的主要目的是什麼?英國牛津大學智庫“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對千余名英國學生開展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借助AI完成文本的撰寫、優化或摘要整理。

  與此同時,OpenAI與谷歌等科技巨頭也在積極向高校和學生推廣其産品。不少高校也主動擁抱這一浪潮。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團隊基於ChatGPT接口開發了名為Cogniti的GenAI&&。該&&自2023年上線後,已嵌入學校數字教學系統,支持教師為不同課程定制專屬AI助手——既可成為理科模塊的智能導師,也能將簡略的評分意見轉化為詳盡的學業反饋。目前全校逾千名教師活躍使用該&&,並與全球百餘所高校共享成果。

  去年4月,清華大學科學家構建了三層AI教學融合架構:底層接入多家企業的AI模型,包括DeepSeek、阿里雲、OpenAI與谷歌等;中層設“知識引擎”,為各學科提供精準前沿信息;頂層則整合多種學生&&,如配備AI助教的教學系統、新生指導機器人等。據悉,該系統已被國內數百所高校採用。

  對學業影響喜憂參半

  使用AI工具的學生是否真正獲得了更多知識?初步研究結果已亮起警示信號。清華大學的研究顯示,使用AI學伴的學生在初期課後測試中表現優於未使用者,但兩到三周後,這一優勢發生逆轉,AI使用者的得分反落後於對照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首次通過腦科學研究揭示了AI輔助寫作對大腦活動的影響。其6月底公布的研究表明,依賴ChatGPT完成寫作任務的學生大腦活躍度明顯降低。這項研究引發了全球教育界的廣泛共鳴——研究人員陸續收到來自各地中小學及大學教師的4000封郵件,紛紛表達對學生過度依賴AI的擔憂。

  儘管該研究樣本量有限,且未考量長期影響,但它確實揭示了一個普遍憂慮:過度依賴AI的學生可能正在喪失批判性思維能力,即深度分析信息、進行嚴謹判斷的核心素養。Anthropic的分析數據佐證了這一擔憂:在其分析的百萬條學生與AI對話中,近半數學生直接索要答案或現成內容。

  荷蘭奈梅亨拉德布大學教授奧利維亞·蓋斯特也&&,近年來她明顯觀察到學生能力滑坡,有些學生已難以獨立完成論文或深度文章的撰寫。鋻於此,今年6月,全球1000多位專家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反對大學不加批判地採用AI技術。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學生開始自覺減少AI使用,他們意識到過度依賴將阻礙智力成長。

  爭議依然存在

  不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務長拉維·貝拉姆孔達認為,這些擔憂可能被誇大。他比喻道,就像計算器取代基礎運算,將某些任務交由AI處理,反而能為大腦騰出更高階的思考空間。

  一些研究表明,GenAI工具可幫助學生學習。哈佛大學格裏戈·科斯汀團隊的實驗顯示,在物理學科學習中,接受定制AI導師輔導的本科生,其學習效率顯著提升。在近200名參與實驗的學生中,AI輔導組的測試中位數從基線2.75分(滿分5分)躍升至4.5分,遠超傳統教學組的3.5分。

  科斯汀認為,關鍵在於使用方式,AI既能替代思考讓人懈怠,也能成為促進深度思考的利器。教育的核心在於:能夠通過AI的使用,真正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學習熱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技術與人工智能部門負責人沙弗卡·艾薩克提醒,師生對各類GenAI工具的應用正在不斷加速,相關政策、教學方法與倫理規範亟需同步跟進。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