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國共産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回顧了“十四五”中國經濟發展輝煌成就,為“十五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在《公報》中,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十五五”規劃的主題內容。
中國科技喜迎“歷史機遇”
中國正面臨新的歷史機遇,而面臨歷史機遇實際上意味着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其中,兩大戰略機遇尤為關鍵:
其一,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期。一方面,中國立志把握住科技發展機遇期,以實現三大目標,即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和綜合國力躍升。《公報》強調“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通過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産學研深度融合,催生新質生産力,推動産業升級,從而在全球化競爭中佔據主動,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基礎。另一方面,全球正在進入新一輪科技突破階段,以大數據、算力芯片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開啟新一輪顛覆式創新浪潮,新産品、新應用和新業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這些顛覆式新技術既能締造新經濟,也能和傳統産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産業轉型,改變傳統産業面貌,實現降本增效,提高傳統産業中企業的競爭力。在新技術加持下,世界經濟和産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國勢必需要通過科技創新跟上這波技術浪潮。
其二,壯大內循環、擴大內需的機遇期。中國需要擴大內需,因為從外部看,中國擴大內需可以抵禦全球經濟的波動,讓中國經濟發展更加穩健,也能通過擴內需來擴大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從內部看,拉動內需是經濟結構改革的必由之路,從投資依賴型經濟轉向消費驅動型經濟,既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也是為了讓普通人更好地享受中國經濟發展成果。所以,中國必須擴大內需,激活內循環。然而,激活內循環的傳統方法存在瓶頸,比如以補貼方式往往會無意間鼓勵産能擴張,客觀上加劇“內卷競爭”。所以擴大內需的關鍵還是在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引導“內卷競爭”轉向良性的市場競爭和技術競爭,而科技創新和消費場景融合還能更好地締造新的消費産品和消費場景,從而促進消費和經濟總量的提升。可以説,科技創新既能擴大規模,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十五五”時期,藉&這一波科技浪潮,消費市場將實現新一輪躍升,新事物層出不窮,消費品和服務業態將更加豐富,中國內需消費將迎來新一輪機遇期。
總之,在外,中國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産業升級,繼而提高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和科技地位,佔據主動;在內,中國通過科技創新改造供給端和需求端,激活內需大循環,催生新質生産力,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
機遇挑戰並存,改革開放仍是良方
科技創新是“十五五”時期重要的主題,然而,“十五五”時期科技創新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
説“十五五”時期科技創新有機遇,是因為中國為本輪科技革命做好了充分準備,也是因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準備”是指中國不斷完善創新激勵機制,不斷完善中國現代化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而這套體系已經開始發揮“促創新”的積極作用,中國在光伏、鋰電池、鋰電池車、機器人、低空經濟等領域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獨特優勢”是指中國在創新要素資源上具備很好的基礎,比如中國的高等教育普及度很高,人才濟濟;比如中國有更具優勢的制度體系(如新型舉國體制和創新支持政策);再比如中國人口基數大,且中國老百姓收入提高,購買力增強,龐大的購買力使得很多創新産品能夠在出現的早期就獲得巨大銷量,從而支撐創新産品持續改善研發。
説“十五五”時期科技創新有挑戰,是因為中國如今科技創新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在外部,全球保護主義抬頭,先發國家為保持技術領先,已經開始撕下偽裝,以技術禁運的方式來遏制中國科技的發展,全球科技競爭環境已無公平性可言,中國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潛力已經被先發國家所關注,未來借助外力實現科技突破的可能性幾乎已經不存在了;在內部,人口老齡化、內需不振、區域發展不平衡、學術形式化等問題突出,急需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優化當前的創新激勵體系、要素分配體系。
科技迭代機遇期遇上改革“深水區”挑戰,要求我們做好兩件事:一是保持政策上的靈活性和前瞻性,要將創新體系改革放在關鍵位置;二是理順激勵機制,改革分配體制,分配體制要更多向創新領域傾斜,形成全社會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氛圍。
接下來,“十五五”規劃思路從四個方面發力來驅動中國科技創新:
一是增強科技創新驅動力。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比如芯片領域的光刻機和EDA,採用新型舉國體制集中攻克技術難關。布局未來産業,比如商業航天、腦機接口等,進行前瞻性的制度和基礎設施配套布局。建設“創新聯合體”,比如推動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為人才、企業和科研機構牽線搭橋。
二是積極推動産業升級。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比如積極開展工業互聯網的場景實驗,積累成功的工業互聯網應用案例;比如通過財稅優惠和金融扶持推動企業實現技術轉型。
三是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在改革方面,主要是營商環境優化,比如深化要素市場改革,推動數據要素確權,實現資本賬戶逐步開放等,以此來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活力。在開放方面,主動對接全球經貿規則;比如加入RCEP、CPTPP等,通過多邊機制減少外部經貿摩擦,為中國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是協調區域發展模式。一方面,通過京津冀協同、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形成各個區域間的創新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技術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打破非技術壁壘,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競爭環境,以提高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順勢而上,迎難而上,辯證統一
《公報》中提到“順勢而上”與“迎難而上”,兩者之間存在辯證統一的關係。
分開看,順勢而上是指順應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歷史趨勢,把握全球産業鏈重構的“時間窗口”。中國已經在新能源領域積累了大量領先全球的經驗,只需要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再次復刻,就能實現完美的“彎道超車”,所以順勢而上是讓中國企業抓住機遇,主動搶佔技術高地。
迎難而上是指中國要直面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與外部風險。例如,核心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疊加當前先發國家濫用“長臂管轄權”,我國遭遇瓶頸的情況在增多,此時中國科技工作者要直面困難、主動突破、自主自強;例如,在民生領域,科技創新需要積極和各個垂直領域融合,去解決民生領域的問題,補齊民生領域的短板;例如,在對外開放中,要平衡安全與發展,構建“經濟雙循環”健康發展新格局。
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既要抓住機遇,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又要通過改革攻堅破除深層次矛盾,最終實現“穩增長”與“促改革”的動態平衡。
(作者:盤和林 係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