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間,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官方公眾號先後官宣,正式獲得開展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的批復,並全面上線eSIM手機業務。這標誌着eSIM技術在國內正式突破物聯網、智能穿戴領域邊界,邁入手機端商用新階段,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信息通信業“無卡時代”開啟
eSIM手機試商用落地,標誌着信息通信業邁向“無卡化”新階段。這項技術不僅改變了用戶使用手機的方式,更在運營商之間掀起了一場圍繞用戶、服務和生態的比拼。
eSIM手機通過電子化卡數據文件替代物理卡片,支持多卡自由切換,讓手機其他部件的可擴展空間更大,防水、抗震性能也將顯著提升。同時,eSIM技術的多場景化,使泛終端接入更為便捷,將給萬物互聯應用帶來更多可能。數字化開卡流程繞過了實體營業廳,降低了運營商的獲客與渠道成本,但也給線下廳店推銷增值業務帶來了挑戰。
誠然,eSIM技術的推廣將改變運營商的競爭邏輯,帶來短期陣痛。但長期看,它將推動行業從“渠道壟斷”向“服務為王”的健康方向發展,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將更加依賴服務質量、套餐靈活性和用戶體驗,最終的受益者將是每一位用戶。
作為國內eSIM“先行者”,中國聯通早在2015年就啟動技術研發,2018年在國內推出eSIM可穿戴業務,後續陸續獲得物聯網、筆記本電腦與平板電腦類業務許可。截至目前,已累計適配終端75款,覆蓋消費電子、工業互聯、智慧出行等多類場景,服務用戶數百萬。中國移動明確規定了同一身份證下eSIM與實體SIM總數不超過5個等細則,體現了其管理龐大用戶基數時對安全性和規範性的重視。同時,中國移動主導開展了eSIM芯片與操作系統的國産化技術攻關。中國電信eSIM手機業務在國內31個省(區、市)上市銷售,將為用戶帶來“免插卡激活、跨設備無縫協同、全球無縫漫游”的便捷體驗。
未來運營商需要不斷推動服務精細化,如推出更個性化、靈活多變的套餐來吸引和留住用戶,同時eSIM技術為智能手錶、平板電腦、XR設備乃至汽車等更多終端獨立入網提供了便利,將催生全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對用戶而言,則擁有了更多選擇,這將促進運營商提升客服響應速度、解決投訴問題的效率,優化整個服務流程。
中國力量將重塑全球産業生態
中國開啟eSIM手機試商用,不僅是通信技術和應用的革新,更是整個智能終端産業的革新。
“開通eSIM手機業務,會將中國整個eSIM産業推入快車道。”聯通華盛通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豐偉指出,中國市場的手機銷量每年高達3億台,eSIM手機一旦熱銷,必將帶動整個産業鏈對eSIM加大投入,從而進一步拉動包括可穿戴設備、物聯網設備、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eSIM終端的熱銷。值得注意的是,eSIM産業將形成消費市場與物聯網市場雙輪驅動的良好發展局面。
中國eSIM手機試商用,有望驅動全球eSIM手機産業的規模化發展。“過去,中國的eSIM業務都是在小品類終端上開展的,如今手機這個大品類終端的加入,將帶動整個eSIM産業鏈的發展,因為全球80%的手機是在中國生産的。”陳豐偉認為,中國eSIM手機試商用,將驅動eSIM産品設計與製造的全球一體化,既有利於參與廠商大幅降低成本,也有利於eSIM手機的規模化發展。據GSMA預測,2025年全球eSIM智能手機連接數將達10億,2030年將增至69億,佔智能手機連接總數的76%。
在“小革新”撬動“大市場”的進程中,中國信息通信業迎來重構産業生態的機遇。eSIM産業鏈涵蓋了芯片設計製造、&&運營、網絡服務、終端集成與場景應用等多個彼此協同的環節。“eSIM芯片商過去主要是國外企業,隨着中國eSIM手機上馬,中國的eSIM芯片産業也會建立起來,並且不斷形成對外的輸出。”陳豐偉強調。近年來,國産廠商正致力於打破歐美壟斷格局,華大電子、紫光同芯等企業積極發力eSIM芯片領域,在高安全與低成本、低功耗之間實現平衡,從而支撐起國産eSIM終端産品的價格競爭力。
中國eSIM手機試商用,還將為全球eSIM産業發展賦能。陳豐偉指出,中國手機企業普遍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eSIM手機的快速發展必將樹立全球標杆,從而為全球eSIM産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eSIM手機業務開啟的不僅僅是一個告別實體卡的便捷新時代,更是一條通往萬物智能互聯的堅實路徑,將推動行業進入以用戶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記者 郭佳 姚春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