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煮咖啡的機器人、能互動早教的機器人……隨着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機器人不僅從實驗室走進工廠,還加速走進生活場景,成為社區和家庭的好幫手。
保姆機器人是一種具備自主性與具身性的智能系統,可以執行護理輔助、健康監測、日常服務及社交陪伴等任務。人工智能給家政服務業帶來什麼變化?未來還有哪些應用值得期待?
落地場景初現
在內蒙古包頭市伍心孝榮智慧康養中心,康復機器人引導老人進行肢體動作訓練並記錄數據,智能搬運機器人幫助轉移行動不便的老人,還有陪伴機器人通過語音交互與老人聊天。伍心孝榮智慧康養集團董事長魏巍説:“智能機器人不僅能提升老人康復訓練的效率和效果,還能一定程度減輕治療師和護理員的工作強度。”
機器人的身影也出現在家庭場景中。“請收拾一下床舖。”星海圖R1 Lite機器人能按指令完成任務。星海圖(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趙行介紹,R1 Lite機器人搭載星海圖G-0模型,實現從視覺感知到全身23個自由度關節的精準控制。
近期,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培育覆蓋更廣、內容更豐富的智能服務業態,加快發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應用,支持開闢智能助理等服務新入口。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幹部培訓學院)科研管理處副處長陳朋&&,家政企業與人工智能企業跨界合作,將拓寬服務消費場景與消費頻次,降低部分傳統家政服務時間和成本,提高家政服務質量。
“人形機器人在家政、陪護等服務業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戰略諮詢部科研管理處處長王志偉&&,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億人,養老需求激增,機器人産品將逐步完成養老助殘、家庭陪護等一系列工作。今年年初,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産品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
在政策、技術與市場需求多重因素驅動下,保姆機器人正開拓産業新藍海。今年一季度,我國服務機器人産量達260.4萬套,同比增長20%。“目前,人形機器人處於技術突破與商業化探索並行的關鍵階段,一旦技術成熟並規模化商用,將對服務業帶來變革性影響。”王志偉説。
服務轉型發展
家政等服務行業與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據有關行業協會和機構測算,2024年全國家政服務業營業收入達1.23萬億元。面對家政服務消費擴容升級,各方正協同發力搶抓“人工智能+”新機遇。
今年4月,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印發《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消費擴容升級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家政服務企業與數字技術企業跨界合作,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用戶畫像、精準服務,依託機器人等新技術、新設備拓展家政服務消費場景。
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司長吳越濤&&,為進一步擴大服務消費,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動家政服務業産教融合、家政服務業員工制轉型發展的政策文件,提升行業規範化、標準化、職業化水平。
在新技術支持下,家政行業正從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向技術驅動型現代服務業轉型。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韓巍&&,人工智能在家政行業的應用效應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對標準任務的替代,如基礎保潔、窗戶清潔、地板打蠟等;二是發展出人機協同的工作模式,家政人員需要操作和維護智能清潔設備、使用AI客戶管理系統、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方案,其角色從體力勞動者轉向技術操作者和服務管理者;三是家政勞動向更高級的技能化方向發展,集中在機器難以替代的技能密集領域。
家政阿姨高海艷在北京工作近10年,深切感受到僱主對家政服務需求的變化。“以前只需要完成基本的清潔收納工作,現在大家對育兒早教、飲食搭配、居家護理、智能家電操作等有更高要求。”
韓巍建議,家政企業要積極擁抱新技術、探索新業態、推廣定制服務,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最優路線規劃、訂單匹配、質量監控,利用大模型提供知識庫,降低管理成本;家政從業者要主動學習新技能、了解新技術,加大專業領域知識如高級護理、營養配餐、家庭教育等內容培訓。
北京源源點點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朱海燕介紹,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輔助職業教育培訓,促進産教融合。用戶可以通過倣真實訓軟體,進行菜肴烹飪、嬰幼兒照護、語言提高等技能訓練。朱海燕認為,人工智能賦能服務業的核心是輔助,通過幫助服務人員提升效率、拓展知識邊界,為客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破解應用堵點
家政服務的場景千差萬別,讓機器人像保姆一樣靈活服務,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家政服務對象的需求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韓巍認為,讓機器人或視覺系統準確識別需要處理的任務,並達到服務對象滿意的程度,還需要不斷訓練和迭代模型。
隱私和倫理問題也有待破解。王志偉&&,機器人在家庭服務過程中,會通過攝像頭、傳感器等設備採集大量用戶信息,如語音、影像、行為習慣、健康數據甚至情緒狀態,涉及隱私的信息數據存在洩露風險。此外,如果人工智能設備在服務中造成事故,責任歸屬問題缺乏評判標準。
觀察機器人在養老院的實際使用,魏巍發現需要既懂技術又懂照護的複合型人才,但目前缺口非常大。同時,行業也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服務標準和評估體系,導致不同系統之間難以兼容。在魏巍看來,未來人工智能應從單點應用逐步進階到系統集成階段,不再是零星使用幾個智能設備,而是構建統一的智慧養老&&,整合健康監測、生活服務、緊急報警、社交娛樂等功能,實現數據互通和一站式管理。
針對人工智能在家政服務行業落地的堵點問題,陳朋建議,在技術路線上,人工智能企業可先重點研發模塊化機器人,例如地面清潔模塊、洗衣折疊模塊、送藥陪護模塊、廚房預處理模塊,而不是追求一次性實現全能的保姆機器人。建立漸進式技術演進路徑,從簡單的定時清潔逐步發展到智能路徑規劃、環境感知避障、複雜任務執行,分階段降低技術實現難度和商業化風險。
在實際操作中,加強人機協同控制。對於家庭中重要且有高風險性的動作,例如抱起老人、操作明火等,設定為必須有人類確認。在設備出廠與服務協議中明確説明數據採集類型、存儲位置與保留周期,允許用戶自主配置隱私級別。
在商業模式與服務生態上,推廣“社區機房+租賃”模式,如社區中建立機器人工位,按次或按月租賃,降低家庭一次性購買門檻。政府和社區可對老年人或特殊群體提供補貼或優先配給。推出“機器人+人工”服務包,即機器人做日常清潔,家政人員負責細緻整理與情感陪護,並把操作培訓與維護納入服務包。
“人工智能與家政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將促進技術研發、試點示範與國際合作。”陳朋&&,接下來會有更多資本和人才投入智能家政設備、軟體與服務生態建設,可在部分城市和社區開展“人工智能+家政服務”産學研試點示範,適當引入國外成熟經驗進行本土化改造。(記者 吉亞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