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厘米級定位到信號燈預測 北斗如何重塑全球“時空感知”-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9 09:05:4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從厘米級定位到信號燈預測 北斗如何重塑全球“時空感知”

字體:

圖為湖南株洲不設固定線路和站點的“北斗雲尚巴士”。 唐蓉 攝

  從日常出行“不迷路”“不繞路”,到産業運行從“單點技術應用”邁向“全流程數字化”……服務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北斗,在“厘米級定位”“毫秒級感知”“納秒級授時”加持下,服務場景正從大地延伸到太空。作為人類信息技術的一支中堅力量,北斗正在迅速融入越來越多“地球人”的生活肌理,成為助推新興技術革命和賦能未來發展的“時空引擎”。

  融於日常 北斗重構時空服務體驗

  打開手機,導航最優路線、查找身邊美食、給朋友發個定位、打車、叫外賣、找景點……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背後,都有北斗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堅實支撐。

  近日,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發布的《北斗産業發展藍皮書(2025年)》(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北斗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正加速融入普通民眾生活,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共享出行等領域落地的産品日益豐富。

  藍皮書顯示,2024年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達2.94億部,其中約2.88億部支持北斗定位功能,北斗安裝率接近98%,成為北斗在大眾消費領域最大的應用載體。與此同時,可穿戴設備已躍升為北斗應用的第二大市場。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到2028年,全國支持北斗的可穿戴設備年出貨量將增長到4795萬台。

  更為重要的是,準確定位、正確導航、精確授時的北斗時空信息服務,正從“可用”向“好用”升級。在北斗峰會高德地圖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基於北斗高精度的車道級導航功能,高德地圖已覆蓋全國99%以上的城市和鄉鎮道路。目前,國內電子導航地圖對北斗定位服務的日均調用量高達6000億次。這些海量數據不僅讓高德地圖等出行軟體能實時預測擁堵路況,更助力相關部門有效治理擁堵、及時處置事故、調度保障大型活動。

  在北斗峰會舉辦地湖南省株洲市城區,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網約公交車、智軌“膠輪列車”穿街走巷,很多人體驗這“時空三鮮”後不約而同感慨“未來已來”。

  不設固定線路和站點的株洲“北斗雲尚巴士”,問世不到一年已服務14.4萬人次,運營總里程超24萬公里,成為相關城區民眾生活的日常。乘客只需使用小程序即可查看巴士位置,“網約”個性化出行服務,選擇區域內近100個“虛擬站點”上下巴士。中車電動基礎技術與試驗研究院相關技術人員介紹,實行“需求響應+動態拼單”的“北斗雲尚巴士”,依託的核心技術支撐就是北斗系統,同時結合慣性導航、車聯網、大數據算法等技術,實現了對巴士位置的實時跟蹤和精準、靈活調度,打造了新型公交運營模式。

  “作為一家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京東每天都在處理一個極其龐大而複雜的工程,那就是如何將數億商品,從遍佈全球的産地、工廠、倉庫,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和最優的體驗送達到消費者手中。這個過程的背後,是‘時空’二字。”京東集團CEO許冉&&,北斗系統所提供的精準定位、導航和授時,正是解構和重塑現代供應鏈的基石。

  賦能産業 北斗形成時空服務生態

  記者從北斗峰會了解到,從基礎設施的時空基準搭建到重點産業的全流程滲透,北斗系統以高精度、全天候、全球覆蓋的獨特優勢正在賦能千行百業的“智慧中樞”,為各行業打造從數據採集到智能應用的全鏈條時空服務,推動産業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在交通這一“時空敏感型”産業,北斗賦能覆蓋“上天下地入海”全場景。在民航領域,從起飛滑行到巡航降落,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全程護航,幫助大飛機獲取實時位置,通過短報文服務上報數據,實現地面對飛行狀態的周期精準追蹤;在軌道交通領域,基於北斗高精度服務,結合5G技術構建“空天車地一體化”控制網絡,列車能夠自主獲取實時位置信息並動態調整運行狀態;在地面交通中,車載終端與北斗地面增強裝置等聯動,在弱信號環境下不僅仍能保持定位,還可獲得路況優化、盲區預警等服務;在浩瀚海洋,北斗賦能極地科考、海域觀測、遠洋通信、海洋牧場、海上救援等,構建起全域感知的海洋動態監測與智能海上救援體系。

  在農業生産中,北斗推動智慧農業邁入全鏈條數字化。數據顯示,我國農機北斗終端應用數超百萬台/套,依託農機大數據&&可實時整合作業軌跡與設備狀態,實現跨區域調度與遠程運維,構建“耕-種-管-收-運”全流程數字化管理體系。以山東省為例,北斗信息技術加持的智能化農業終端覆蓋多場景與作物種植全周期,“齊魯糧倉”正向更高水平的標準化、集約化農業發展。

  在工程施工領域,北斗以“高精度+智能化”破局。合眾思壯的北斗高精度挖掘機智能施工系統,鏟鬥定位精度達厘米級,可三維圖形化引導精準作業,能保障24小時作業,搭配數字化管理&&還可實時回傳數據、自動生成報表。該系統在湖北鄂州花湖機場項目建設應用中,與全生命周期管理&&結合,實現4萬餘人、近1000&工程機械高效協同,工期縮短35%,還節省了大筆投資。

  在智慧城市領域,北斗同樣發揮重要作用。依託北斗構建的城市“天地協同”監測網絡,整合多維度數據,在一些領域可精準預判風險和提供分鐘級預警……

  業內人士説,北斗以“全鏈條時空服務”滲透産業各環節,既解決了“精準化”痛點,更推動千行百業從“單點技術應用”向“全流程數字化”跨越,成為驅動産業升級、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空引擎”。

  奔向未來 北斗大展時空服務宏圖

  站在産業升級與技術突破的交匯點,北斗正以更開放、更融合的姿態,勾勒未來新時空服務的藍圖。在低空經濟領域,中國民航低空飛行服務保障三級體系已建成,累計建成並聯網28個低空飛行服務站,服務覆蓋24個省份,建立13個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民用無人機綜合監管&&已投入使用,北斗機載終端覆蓋率達95%以上。

  更具突破性的探索已延伸至太空。在此次北斗峰會上,賽德雷特展示的0.5米光學敏捷遙感衛星(XR-11),將北斗導航技術應用從地面拓展至太空。

  賽德雷特展&工作人員賀軒説,借助北斗系統,XR-11可更精準實現沿跡成像、非沿跡成像、條帶拼接、動態掃描成像等多模式成像。這一技術突破,有助於衛星控制兼顧“低成本-快動-快穩”,從而顯著降低衛星生産成本與發射成本,加速推進商業化星座建設。

  “下一代北斗將實現更高精度的定位與授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李建成&&,下一代北斗不僅是定位系統,而且將支撐數字經濟、智慧社會以及核心基礎設施,還將服務於深空探測,包括月球、火星和各類深空任務。

  根據國家總體規劃,下一代北斗系統的建設時間表已明確:2025年完成關鍵技術攻關,2027年發射先導試驗星,2029年啟動組網發射,2035年全面建成。

  北京理工大學與株洲北斗時空信息研究院的相關合作研究認為,以北斗衛星為核心,輔以其他通信手段、並逐步接入多源遙感數據的“通導遙”(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正在推進。“通導遙”一體化不僅能大幅提升北斗在多模導航、應急指揮和地球觀測等方面的性能,也能推動其在物聯網、低空經濟、數字孿生等新興領域的深度應用。隨着“通導遙”資源進一步統籌與智能調度,北斗將成為支撐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時空信息堅實“底座”。(記者 吳蔚 蘇曉洲)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