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窗廣告為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8 08:48:24
來源:人民郵電報

彈窗廣告為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字體:

  彈窗廣告亂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新聞媒體近日披露的調查結果依然令人震驚。有記者實測發現,當前APP彈窗廣告存在嚴重“時間欺詐”現象。某網絡小游戲彈窗廣告標注30秒倒計時,實際長達40秒,被網友戲稱為“偷時間的賊”。類似情況普遍存在,有APP標注18秒廣告,實際播放超30秒。調查顯示,50款主流APP中超半數存在彈窗亂象,包括自動跳轉、偽裝系統提醒、“彈中彈”等問題,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當前彈窗廣告最突出的問題在於其精心設計的“欺騙性交互”。某網盤APP在30秒廣告中嵌套6秒新廣告,用戶誤觸後需經歷9秒二次開屏廣告;某小説閱讀APP每10分鐘彈出6次廣告且關閉按鈕設計得極小;部分影視類APP甚至在會員劇集中插入無法跳過的特效廣告。這些打着“技術創新”幌子的設計,實質上是將用戶體驗置於商業利益之下的産物。更令人擔憂的是,當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APP也深陷廣告泥潭時,問題就超出了商業範疇。江蘇馬先生因出行軟體彈窗廣告頻繁誤觸多次延誤地鐵進出站,福州商女士則因公交查詢APP廣告過多導致“車來了頁面還卡在廣告上”而無奈卸載。這些案例説明,彈窗廣告亂象已從商業行為演變為影響公眾數字生活質量的社會問題。

  從法律角度看,現行規範其實已對彈窗廣告有所約束。《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明確要求“顯著標明關閉標誌並確保一鍵關閉”,《互聯網彈窗信息推送服務管理規定》更是直接禁止計時關閉功能。但現實困境在於,面對“搖一搖跳轉”“彈中彈”等新型違規手段,三萬元罰款上限與&&廣告收益相比簡直九牛一毛。技術監測也難以捕捉瞬時彈窗和計時欺詐。這種“違法成本低、監管取證難、立法滯後性”的三重困局,正是彈窗廣告屢禁不止的深層原因。

  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法治與技術雙輪驅動。在法治層面,可以考慮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將罰款標準調整為違法所得倍數制,並引入信用懲戒機制;針對嵌入式廣告、開機彈窗等特殊場景,建議補充細則明確&&連帶責任。在技術層面,可以建立廣告播放時長區塊鏈存證系統,通過不可篡改的時間戳記錄實際時長;強制規定關閉按鈕尺寸不小於5毫米並固定於屏幕右上角;禁用“搖一搖”等誘導性交互。此外,還需暢通用戶投訴渠道,開發一鍵投訴小程序實現證據鏈自動生成。

  值得深思的是,治理彈窗廣告並非否定其商業價值,而是推動行業回歸良性發展。當技術可追溯、法治強約束、用戶可參與形成合力,&&方才會真正將用戶體驗納入商業邏輯。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乎億萬網民數字生活質量的重要議題。據統計,我國網民規模已超10億,每人每天因彈窗廣告浪費的時間累計起來將是個天文數字。在數字經濟時代,用戶的注意力是最寶貴的資源,但不應該通過欺騙和強迫的方式獲取。

  治理彈窗廣告亂象,本質上是對“科技向善”理念的踐行。唯有讓違法成本觸及企業痛點,讓監管技術跟上違規花樣,才能實現商業效益與公共服務的平衡,還用戶一個清凈的數字空間。這個過程既考驗着互聯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也檢驗着&&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當技術發展與人文關懷能夠和諧統一時,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數字經濟帶來的便利,而非陷入無休止的廣告騷擾之中。這不僅需要法律法規的完善、技術手段的創新,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監督,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生態。(作者 王志順)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