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普月活動亮點展示 數字技術豐富公眾體驗-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6 08:44:44
來源:科技日報

全國科普月活動亮點展示 數字技術豐富公眾體驗

字體:

  編者按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今年9月,是新修訂的科普法正式實施後的首個全國科普月。值此之際,本報推出全國科普月特刊,展現全國各地蓬勃開展的科普實踐。

  天文科普課堂上,孩子們佩戴AR眼鏡看星座與行星“浮現”眼前,在“觸摸星辰”中理解天體運行規律;生命科學課堂中,MR技術讓孩子們可以“解剖”虛擬人體器官模型;科技館裏,戴着VR頭顯的觀眾時而“穿越”到恐龍時代,與三角龍和霸王龍互動,時而又“進入”細胞內部,探索DNA結構的奧秘;數字博物館內,參觀者借助AI技術,身臨其境地感受時代的變遷……

  連日來,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在全國科普月期間,各地掀起了一場以AI、AR、VR、MR等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科普潮流。數字技術賦能之下,課堂、科技館、博物館等實體科普空間的科普內容變得更加鮮活。一幅嶄新的科普新圖景正被悄然繪就。

  “靜態觀賞”向“探索參與”轉變

  “穿過光影長廊,我們的‘數説銅鼓’研學之旅就正式開啟啦……”伴隨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研學老師的講解,記者走到了一塊裸眼3D屏幕前。屏幕上,冷水衝型、北流型等廣西古代銅鼓變得“觸手可及”。繼續前行,便來到了廣西古代銅鼓鑄造體驗空間。該空間採用了多點觸控智能交互透明屏技術,將四面屏幕組合成一個魔方屏,營造出古代銅鼓鑄造工坊的場景。觀眾只需通過屏幕進行交互操作,就能了解古代銅鼓的鑄造工藝,沉浸式感受古代銅鼓從制模到澆注成型的完整鑄造流程。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品管理和展覽部副主任黃海榮介紹,廣西素有“銅鼓之鄉”的美譽,2006年,壯族銅鼓習俗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廣西古代銅鼓,博物館運用AR、多點觸控智能交互透明屏、體感音畫互動等數字技術,將銅鼓的“前世今生”向觀眾娓娓道來。

  當前,推動科普形式從“靜態觀賞”向“探索參與”轉變,已經成為共識。

  在全國科普月期間,重慶郵電大學空間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前,一場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在科普講解員的帶領下,學生們通過顯微鏡,觀察着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密布的晶體管、線路和電子接口,芯片設計原理和結構等不再是紙上晦澀難懂的文字,變成了“電子迷宮”中一個個有趣的關卡。孩子們在科學游戲中探尋着芯片的奧秘。

  “知識傳遞”向“體驗創新”升級

  “透過VR眼鏡,我看到兵馬俑就在眼前,書本上關於兵馬俑的知識在互動體驗中變得更加易於理解!”來自上海的小學生李芷熠一邊體驗着“兵馬俑奇妙夜”VR項目,一邊興奮地説。在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科普‘川’越生活”科普集市現場,記者看到,許多像李芷熠一樣的市民,正排着長隊,等待着參與體驗VR項目。

  全國科普月期間,上海市黃浦區、虹口區、松江區、浦東新區均開展了豐富多彩的AR、VR體驗活動;上海天文館則運用XR+AI技術將“行走的天文館”體驗課程送至街道、社區。

  在全國科普月大連市甘井子區主場活動暨“徜徉科學星河邂逅煙火人間”互動科普節上,大連工業大學單鵬教授團隊研發的“AI多模態+AR沉浸式數智互動系統”打破場景局限,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新體驗。

  例如,在國家級非遺剪紙展館展區,該系統可精準識別人體動作、語音指令和空間信息,觀眾指尖跟隨虛擬引導即可模擬剪紙創作,推動非遺技藝傳承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體驗創新”升級。此外,面對複雜的工業機械拆解需求,該系統還能將大型機床、發動機等設備“拆解”為三維部件,觀眾點擊任意零件,其材質、功能及裝配原理便立即呈現,讓傳統科普中“看不到、摸不準”的科學知識在互動體驗中變得生動可視。

  “數字技術不僅提升了科普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更拓展了知識傳播的邊界,突破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局限,為科普工作打開了新局面。”湖北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專業負責人、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余日季告訴記者,未來,隨着數字技術的升級和普及,科普的魅力將得到進一步彰顯。(記者 王姍姍 吳純新 張 蘊 韋秋瑩 楊 侖 李 均)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