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網絡安全發展新生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3 08:41:11
來源:經濟日報

構建網絡安全發展新生態

字體:

  觀眾在雲南昆明舉行的2025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配套活動上體驗智能眼鏡。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攝

  網絡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近年來,我國紮實推進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網絡數據安全管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等重點工作,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網絡安全技術、産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

  實現市場穩定增長

  當前,隨着人工智能、量子通信、6G、衛星互聯網等前沿技術加快演進,網絡安全的底層邏輯和産業邊界正重新被定義。同時,治理體系不斷向規模化、精細化、實效化發展,有效激發産業內生動力。

  “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速,推動工業安全防護理念從被動防禦向主動防禦和智能防護體系轉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絡安全研究中心姚相振介紹,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業態興起,催生出高可靠無線通信加密、在軌資産安全防護等網絡安全新需求。

  根據國際諮詢公司Gartner數據,2024年全球網絡安全市場規模達到2168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我國網絡安全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112億美元增長至2029年的178億美元,5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9.7%。

  “2024年,我國網絡市場規模保持穩定,行業進入周期性調整階段,産業正在從單純市場規模擴張向高質量、可持續階段發展。”在姚相振看來,伴隨數字化轉型加速、政策法規日益完善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網絡安全産業在中長期內將保持較強韌性和增長潛力。

  IDC發布的《全球網絡安全支出指南》顯示,2024年全球網絡安全IT(信息技術)總投資規模為2444億美元,有望在2029年增至4162億美元,5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1.2%。

  “網絡安全産業國際市場空間大、前景廣闊。”天融信科技集團董事長李雪瑩認為,我國網絡安全産業經過30年本土化發展,已具備堅實的産品和技術基礎。在全球數智發展對網絡安全需求快速增長之際,推進我國網絡安全産業國際化恰逢其時。

  李雪瑩建議,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突破技術壁壘,提升我國網絡安全産業的國際知名度;主導國內優勢技術方案成為國際標準,構建新領域市場競爭優勢,如密碼、智能駕駛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等;推動標準兼容,實現資質互認。

  近年來,我國統籌推進網絡安全標準體系建設、重點標準研製和國際標準協調等各項工作,在網絡安全産品互聯互通框架、軟體供應鏈安全要求、網絡彈性評價準則、數據分類分級規則等領域研製多項標準,有力支撐網絡安全産業健康有序發展。

  “標準對新興技術安全治理的牽引作用日益凸顯。例如,人工智能安全標準體系提供合規基線和技術參考。未來,標准將在築牢網安屏障、引領産業發展中發揮更重要作用。”姚相振説。

  強化産業鏈協同攻關

  沒有強大的網絡安全企業就不能形成強大的網絡安全産業。2020年至2024年,我國網絡安全領域新增企業數量總體呈增長態勢,截至2025年6月,公開上市的網絡安全企業共計30家。

  “我們選取其中24家作為樣本分析,從營收看,有12家企業在2024年實現正增長,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超過20%的有17家。”姚相振觀察到,受多重因素影響,眾多網絡安全頭部企業選擇進行戰略性業務收緊。隨着市場新進入者的增加,2024年我國網絡安全市場前4家企業和前8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均有所下降;腰部企業市佔率小幅上升,中小企業市佔率上升明顯,預計未來2年至3年,市場將延續此類穩定競爭狀態。

  當前,隨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網絡安全需求正從“合規驅動”向“風險驅動”加速轉型,這不僅是産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更是應對複雜網絡環境的必然選擇。中央網信辦副主任楊建文認為,在此背景下,需要“三方聯動、共同發力”。

  行業主管部門要為産業轉型提供支撐,為網信企業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頭部企業需扛起“卡脖子”技術攻關責任,聚焦芯片等關鍵領域,聯合高校院所打造創新聯合體,加速研發自主可控安全芯片以突破壟斷,通過“傳幫帶”助力中小微企業提升安全能力;行業協會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建設網絡安全人才庫、構建威脅情報共享機制等方式,優化協同溝通機制。

  此外,要打造安全可靠供應鏈,圍繞集成電路、基礎軟體、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重點領域,加強産業鏈協同創新,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構建軟體和開源代碼等自主生態。

  提升安全運營效率

  近年來,以大模型為基座的網絡防護體系快速發展,企業加大人工智能技術布局。姚相振介紹,例如,奇安信推出QAX-GPT安全機器人系統,深信服發布安全GPT大模型,安恒信息部署恒腦安全垂域大模型等,均利用AI提升安全運營效率。

  “恒腦3.0版本通過引入多模態技術,有效處理語音、文字、圖片等信息,並在MCP(模型上下文協議)等助力下,提升AI智能體在工具使用、數據訪達、信息處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更好適應複雜多變安全環境,高效完成各類安全任務。”安恒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淵告訴記者,恒腦已在10余個行業近百家單位落地應用,創建各類安全智能體超500個,涉及告警研判、事件調查、聯動處置、滲透測試等多個領域。

  AI在各類特定場景的應用備受業界關注,産業落地持續加速。綠盟科技集團運營商事業部總經理湯旭介紹,在實網攻防演習場景,攻擊方利用AI精準利用漏洞,提升攻擊效率;防守方借助大模型,實現智能識別威脅、自動化響應與修復,將防禦窗口期從小時級壓縮至分鐘級。“AI正在重塑安全領域格局,唯有以實戰為導向,不斷推進智能化安全防禦體系建設,才能在日益複雜的網絡攻防戰中佔據主動。”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着人類生産生活方式,在帶來前所未有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新的風險挑戰。

  姚相振分析,大模型能力可能被惡意利用,催生逼真釣魚攻擊、自動化漏洞挖掘等新型攻擊手段。而大模型本身也面臨數據投毒、敏感信息洩露等問題。這些都將危及個人隱私、數據資産,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與社會信任體系帶來衝擊。

  在奇安信集團副總裁韓永剛看來,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網絡安全的攻防態勢,它既是防禦利器,也帶來新的威脅。大模型與智能體的綜合應用,將為行業注入創新動能,推動産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轉變。但單點技術賦能無法構建體系化防禦能力,應構建內生安全體系,將AI能力融入安全管理、實戰運營與數智化環境,通過全局統籌、縱深防禦與體系化對抗,真正發揮AI最大效能,築牢數字時代安全防線。

  專家建議,要深挖“人工智能+網絡安全”能力,創新研發人工智能安全産品和運營服務,不斷提高監測風險和安全防護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實現從人盯屏到機盯網模式轉變。開展人工智能賦能網絡安全測試活動,引領帶動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快速發展和創新應用。(記者 李芃達)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