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正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月球科學研究領域。
在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期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於8月29日發布“月球科學多模態專業大模型V2.0”。這一嵌入式專業大模型的構建,為“數字月球”雲&&賦予了高效運轉的“智慧大腦”。
人類研究月球地質演化,需依靠對撞擊坑等地質構造的分析。而撞擊坑的數量、大小、深淺、形態等特徵,是解析月球撞擊歷史以及撞擊效應的關鍵依據。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忠介紹,目前,月球上識別出的直徑1公里以上的撞擊坑已超100萬個,直徑1公里以下的撞擊坑數量至今無法精準統計。若完全依賴人工識別,要完成所有月球撞擊坑的排查,“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月球專業大模型的應用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科研人員只需輸入月球撞擊坑圖像及相關問題,專業大模型便能解答該撞擊坑的形態、尺寸、形成年代等問題,並同步給出完整的文字描述。

發布會上,劉建忠介紹,在專業大模型的研究過程中,已建立了全面系統的多模態數據標注規範,構建了包含超8700個月球撞擊坑、7272個月球其他構造的帶標籤指令數據集。“模型訓練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劉建忠&&,“大模型在撞擊坑年代分類與亞類劃分任務中的準確率達88%,在月球構造自動識別任務中準確率達93%。”
按照項目規劃,“數字月球”雲&&將於2027年完成建設,並面向全球開放共享。(記者李黔渝)
【糾錯】 【責任編輯:陳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