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狗穿梭於斷壁殘垣之間執行巡邏任務。圖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官網
機械夾持器可在三種模式之間切換。圖片來源:哈佛大學官網
與人工智能(AI)強強聯手的智能機器人,正以驚人的方式拓展人類能力的邊界:它們既能勝任高危複雜的特殊任務,又能深入人類難以觸及的極限環境。從養老院的溫馨互動到考古現場的精細作業,從災區的緊急救援到下水道的艱難排查……這些鋼鐵身影正在重塑人類的工作方式。
世界經濟論壇官網在近日的報道中,生動展現了機器人助力人類的八大精彩場景。
龐貝城的“巡邏犬”
在舉世聞名的龐貝古城遺址上,一隻名為“點點”的機器狗正穿梭於斷壁殘垣之間執行巡邏任務。這款由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研發的四足機器人擁有卓越的運動能力,不僅能穩健行走、快速奔跑,還能靈活應對樓梯和複雜地形。
“點點”搭載了先進的攝像設備和掃描儀器,可精確記錄每一處地形細節,實時監測古城墻體的結構狀況。工作人員通過它傳回的數據,能及時發現隱患並制定科學的修復方案。更令人稱道的是,“點點”在打擊盜墓活動方面表現出色。那些陰暗狹窄、隨時可能坍塌的盜洞對人類來説危險重重,卻正是“點點”大顯身手的舞&。
月球上的“維修工”
美國哈佛大學機器人專家賈斯汀·韋費爾等人,正致力於開發能在月球上自主維修受損設備的智能機器人。由於深空環境對設備體積有着嚴格限制,他們摒棄了攜帶大量單一功能機器人的方案,轉而重點研發多功能機器人。
受人類手掌靈巧性的 啟發,團隊正在打造一種可變形的多模式機械夾持器。這種倣生裝置能像人手般自由變換形態,精準抓取各類不同形狀的物體,完美適應深空環境中的多樣化作業需求。
護理界的“好助手”
蘇格蘭國家機器人館別出心裁地打造了一個“輔助生活實驗室”,借助機器人、AI和傳感技術,實現長期健康監測的智能化。機器人助手還能貼心完成撥打電話、調節燈光、開關門禁、播放電視等日常事務。
這些創新既能幫助特殊群體重獲生活自主權,也為疲憊的護理者按下休息鍵。數據顯示,蘇格蘭110萬名無償照護者中,每5人中就有一位連續5年未曾享受假期。
放眼全球,護理人員短缺已成普遍困境,而機器人正成為破局的新希望。
車間裏的“搬運工”
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新發布的工業助手演示視頻中,機器人能精準抓取高架&&上的工具包,自主搭建木板通道接近作業人員,最後以拋擲動作將工具包送達工人手中。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是機器人動力學控制的重大飛躍。要讓機械臂實現精準投擲,不僅需要突破抓取技術,更要讓AI真正理解物理定律。
救援中的“多面手”
當災難現場環境險惡、人類難以施救時,機器人將“挺身而出”。
中國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團隊從樂高玩具獲得靈感,研製出全球最小巧的無線變形機器人。這款微型機器人小巧輕盈卻本領高強:既能在地面靈活移動,又能在空中自由飛行,堪稱救援現場的“多面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聖母大學攜手研製出一款“藤蔓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能像植物生長般延伸至3米長度,還可靈巧繞過障礙,穿越狹窄縫隙。憑藉內置攝像頭,可在建築倒塌後精確定位被困倖存者的確切位置。
下水道的“清道夫”
下水道裏的雜物正在全球範圍內製造麻煩。它們像血管裏的“血栓”一樣堵塞管道,甚至可能引發污水倒灌、街道內澇等嚴重後果。
荷蘭Sewer機器人公司研發的履帶式管道機器人,就像一支專業的“下水道特攻隊”,不僅能靈活穿梭於錯綜複雜的地下管網,其配備的高壓射流也可沖掉黏附在管壁上的油脂塊,守護城市“地下血管”的暢通。
新能源的“守護神”
英國BladeBUG公司研發的六足爬行機器人,能自主完成對風電機組上數千顆螺栓的全面“體檢”,並根據情況將這些螺栓松開或擰緊。
據英國海上可再生能源創新中心測算,這些“機器人醫生”每年能為歐洲陸上和海上風電機組節省超過2.5億英鎊的成本,還可減少維護和檢修關鍵結構所需時間,延長渦輪機的使用壽命。
農田裏的“好幫手”
在精準農業領域,美國Verdant機器人公司推出的SharpShooter機器人不僅能完成除草、施肥等常規作業,更能精準識別作物病害,實時採集農田數據。開發者&&,這種“數字農事”模式可減少30%以上的農藥使用量。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研發的草莓採摘機器人則搭載了先進的AI視覺系統,既能準確識別成熟漿果的色澤特徵,又能像經驗豐富的農人般輕柔完成從採摘到包裝全流程。這類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采收效率,更緩解了季節性用工荒的難題。(記者 劉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