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場圍繞下一代可穿戴設備的“百鏡大戰”正在上演。在近期召開的2025年第二十二屆ChinaJoy上,智能眼鏡的時尚熱潮得到淋漓盡致展示。現場,小米、雷鳥、Rokid 等十幾款主流智能眼鏡集中亮相高通驍龍館,吸引參觀者嘗鮮終端側AI新視界。
AI眼鏡帶來哪些新奇體驗?如何豐富應用生態擴展功能?AI眼鏡會接替手機成為人機交互的下一代超級終端嗎?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和專家。
AI眼鏡新奇體驗讓人“眼前一亮”
佩戴智能眼鏡,合理的尺寸和舒適體驗至關重要,這背後離不開主控芯片這個“大腦”的驅動。在第一代驍龍AR1&&支持下,小米、靈伴等廠商打造了一系列具備新奇體驗的輕量化智能眼鏡。
能導航,會翻譯,還能當提詞器……Rokid Glasses在端側AI加持下實現了從外觀到功能的多項革新。
靈伴科技副總裁杜暉&&,在高通的協助下,Rokid Glasses續航能力大幅提升,低功耗不僅有利於散熱和ID設計,整機重量也得以變得更輕,佩戴體驗就更佳了。
作為面向下一代的智能設備,小米近期推出的首款AI眼鏡熱銷。它特別針對亞洲尤其是中國人進行人因設計,既能保證全天候的舒適佩戴,還能在佩戴過程中具備AI功能。
小米高級産品總監、小米可穿戴部創新業務負責人李創奇&&,小米AI眼鏡在沿襲了“小愛同學”的絕大部分能力的基礎上提供了視覺多模態的識別能力。憑藉與澎湃OS系統底層的打通,AI眼鏡可以被認為是手機的一部分,是手機的能力外延。
“希望智能眼鏡能成為一種賦予人們‘超能力’的設備形態,使人們能夠實現唯有借助智能眼鏡才能完成的功能。而這正是終端側AI可以發揮巨大作用的地方。”高通技術公司高級副總裁兼XR業務總經理Ziad Asghar&&。
有預測稱,今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將達290.7萬台,同比增長121.1%,AI眼鏡市場滲透率有望突破60%。
打開AI眼鏡背後更大的想象空間
如今,在眼鏡側即可拍攝、分享,解放了用戶的雙手。端側AI還能提供音質增強、視覺搜索和實時翻譯等個人助手體驗。然而,這些還遠未釋放智能眼鏡的全部潛能。當眼鏡作為新的人機交互入口,與生態融合,將引發數字生活範式變革。
Rokid Glasses具有豐富的辦公、娛樂、購物、文旅等內容生態。在杜暉看來,所謂的生態不光是指內容,也涉及各類應用層面,“希望我們的生態,進來的人越來越多,用戶越來越多,發展成為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而現在我們還處於早期,但是夢想我們是有的。”
李創奇&&,小米已經擁有龐大且豐富的人車家全生態智能硬體矩陣,但是在智能眼鏡領域,小米和眾多從業者一樣都是探索者。結合可穿戴這種更隨身更無感的特性,小米AI眼鏡和整個生態的聯動會更加的自然和無縫。
事實上,用戶對智能眼鏡的更多功能和應用訴求,正推動着廠商加快創新步伐。“百鏡大戰”之下,技術的迭代速度也遠比想象中來得更快。今年6月,高通全新發布第一代驍龍AR1+&&,支持廠商打造性能更卓越、更緊湊、支持AI助手直接在終端側運行的智能眼鏡。
據Ziad Asghar介紹,第一代驍龍AR1+比AR1的體積小了20%,它擁有頂尖的影像能力,更出色的功耗表現,支持在眼鏡上運行10億參數的小語言模型,無需連接雲端或智能手機。“這意味着,有了驍龍AR1+,你能夠在智能眼鏡上獨立運行10億參數模型。我認為,這無疑為我們所有的中國合作夥伴開啟了巨大的機遇。”
智能眼鏡有望成為下一代人機交互終端
隨着智能眼鏡向“無手機依賴、無雲端聯網”的獨立AI終端進化,有望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重新定義個人智能終端的未來願景。
“我們正在經歷從基於智能手機的移動計算時代向基於XR眼鏡的空間計算時代的演進過程。”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喬秀全&&,“AR+AI”的智能眼鏡將會真正成為下一代人機交互的核心終端,從而加速元宇宙應用時代到來。
杜暉認為,對企業來説,首先要穩紮穩打走穩每一步,要重視底層技術和長周期的投入;另外,要尊重消費者、開發者,把品牌形象塑造起來。同時,不能忽視産品的美觀性和質量的穩定性。
李創奇説,小米一直關注並看好智能眼鏡的發展方向,同時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光學眼鏡消費群體,努力為大家做一個好看好用的智能産品,是小米長期以來的堅持。希望通過小米的進入,可以大大推動並加快智能眼鏡行業的發展。
“智能眼鏡能夠成為AI的‘眼睛’和‘耳朵’:是實現多模態AI的關鍵入口。我們在中國的合作夥伴,無論是移動端還是雲端,都在追尋這一機遇,通過智能眼鏡,將他們所有的AI技術投入帶給消費者,真正為消費者創造價值。”Ziad Asghar&&,高通相信,AI與XR技術的結合對全球客戶來説都將帶來令人驚嘆的改變。在這方面中國正走在前列,而且發展極為迅速,不斷推出新穎且令人興奮的終端。
智能眼鏡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關鍵期,不斷有新的國內外廠商加入到這條賽道。2025年被視為智能眼鏡走向大眾市場的關鍵一年。
智能眼鏡成功“破圈”,需要軟硬體融合以及産業鏈協同。無論是技術突破、場景拓展,還是生態構建,歸根結底就是要合作共贏。在各方協作下,智能眼鏡必將開闢出一個全新的“隨身視界”。(記者 凌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