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健康丨智“理”相通 人工智能這樣賦能千行百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8 20:47:49
來源:新華網

科學與健康丨智“理”相通 人工智能這樣賦能千行百業

字體:

  新華社上海7月28日電 題:智“理”相通人工智能這樣賦能千行百業

  新華社記者宋晨、龔雯、董雪

  人工智能正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推動人類加快邁入“智能時代”。當前“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産出哪些新成果?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千行百業?

  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從生産與生活的創新應用到協作與治理的合作共識,記者得到了智“理”相通的答案。

 為生産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輸入一段話就能生成相對應的短視頻?大會現場,許多參觀者在可靈AI展位嘗試“自己當導演”,將腦海中的炫酷場景交予人工智能生成、實現。

  “人工智能對於物理世界的‘理解’正在不斷優化迭代。”一位美術專業的觀眾告訴記者,這類大模型在剛出現的時候,經常有不符合規律的表達。而他近期交予人工智能測試生成的視頻中,咖啡杯的光澤與影子都非常細膩逼真。

  溫勤(網名“溫維斯”)是可靈AI首批“超級創作者”之一。他對“多圖參考生成視頻”功能情有獨鍾。“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我輕鬆實現了以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3D建模和特效製作。以‘智能’提高創作效率,解放了創作者的生産力。”

  這樣的“生産創作夥伴”在大會上並不少見,今年的大會主題曲,就是由“音潮”大模型負責生成製作。

  一位觀眾在智能眼鏡展&的“跨國咖啡館”區域,體驗用眼鏡與工作人員“交流”,領取咖啡。新華社記者龔雯攝

  在以“百聞不如一見”為主題的Rokid展&,輕量化智能眼鏡吸引了觀眾紛紛前來體驗,無需手持設備,通過語音可完成信息查詢、功能調用等操作。更令人驚喜的是,使用者還可以通過智能眼鏡進行跨語言場景的“咖啡點單”,讓不少觀眾感嘆“像科幻片走入現實”。

  讓科學研究涌現更多可能

  當前,人工智能在賦能生産生活的同時,也正在重塑科學研究底層邏輯、加速科學發現,為科學家解決重大科學技術難題提供新機遇。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弗裏·辛頓&&,人工智能對科學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人工智能預測蛋白質折疊結構,這是一個早期信號,預示着人工智能將在諸多科學領域帶來進步。

  從60毫秒完成2024個量子比特的無缺陷排布到設計超導材料生産工藝;從單細胞級別精準檢測癌症到自主發現並驗證癌症治療新靶點……大會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多家科研機構及企業發布十項“AI+科學”成果,覆蓋量子計算、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周伯文認為,人類正站在通用人工智能與科學前沿交叉的歷史性機遇期。通用人工智能應該具備專業深度與泛化廣度,要使大模型在科學發現中由“工具”升級為“引擎”。

  由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研發的“磐石·科學基礎大模型”也在本次大會上正式發布,該模型採用專業科學知識和數據進行訓練、服務於科學任務的智能底座,實現對多種科學模態數據的深入理解,具備科學文獻萃取融合、科學知識表徵推理和科學工具編排規劃等核心能力。

  “科學家希望用大模型來支撐他們的研究與創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曾大軍説,生命科學、高能物理與天文學等都是“磐石·科學基礎大模型”應用的目標領域,期待它為重要的科技攻關提供有力支撐。

  向智“理”相通不斷邁進

  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關乎人類文明走向的全球性課題,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協同合作與治理已是共識。只有讓智“理”相通,才能更好激發創新,賦能千行百業。

  本次大會上發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提出共同把握人工智能機遇、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開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等。

  計劃還呼籲各方在遵循向善為民、尊重主權、發展導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開放合作的目標和原則基礎上,切實採取有效行動,協力推進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

  不僅要“協同共治”,更要“攜手共贏”。在促進成果共享、縮小智能鴻溝方面,中國也在持續做出努力。

  從賦能教育跨越國界讓文化傳承觸手可及,到智能化養殖技術助力增産增收讓農戶鼓起錢袋子,再到醫療智能影像分析提升患者診療體驗……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會上發布的《中國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展現了中國人工智能産品和技術在亞洲、非洲、南美洲、歐洲等地區賦能發展的生動實踐。

  策劃:陳芳

  記者:宋晨、龔雯、董雪

  統籌:吳晶、孫聞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