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鮮花,正在被重新定義。
過去,鮮花是愛情的象徵,是社交場合裏的“體面表達”,如今,一種關於鮮花的新期待正在形成——
有人在搬進新家時,第一件事是買一束花,作為一種對新地盤的標記性“插旗”;有人習慣在每週五晚上外賣一束花,為自己設立“周末起點”;有人開始搜索,朋友心情不好時,該送什麼花,朋友離婚了,該送什麼花。
花的用途正在悄悄改變,它不再專屬於浪漫與儀式,而是一種自我照料的方式,是年輕人重新安排生活節奏、緩解無感日常的一種策略。鮮花消費,也從“禮物邏輯”轉向“生活邏輯”。
消費習慣為什麼變了——三股力量正在重塑鮮花消費的基礎邏輯
鮮花消費從“禮物邏輯”到“生活邏輯”的全面遷移,這背後有三大直接動因:預期價格門檻降低、零售業態提速,以及新消費群體的崛起。
1.價格心智的變化:鮮花從“輕奢”變“輕鬆”
隨着産能提升和冷鏈物流優化,鮮花成本逐步下降,消費者日常平價花束的需求也能得到滿足,對“鮮花”的心理預期已經發生了變化。十年前,“買花”被視為一種輕奢消費,如今,用一杯奶茶的價格就能買到一束花。
象徵着重大時刻、價格不菲的大件束花仍然是主流,但更注重日常體驗的親民花束正在崛起。美團閃購鮮花消費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50元以下訂單佔比持續上漲,交易額佔比翻了1.5倍。
這背後,是人們收入結構和情緒價值權重的變化。
2.決策方式的變化:零售業態提速
過去,人們買花要提前預訂並規劃好使用場景。而現在,一束花從起意到送達,只需要一次搜索、一筆支付、三十多分鐘的等待。
“分鐘級滿足”不再只屬於餐飲行業,而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節奏。2024年,美團閃購鮮花品類交易額同比增長15.7%。&&機制正在重塑用戶的消費心智。鮮花被納入&&構建的“小時級心動消費模型”中,轉化為即時情緒回饋系統的一環。
即時零售不僅縮短了配送路徑,更改變了用戶的消費預期——鮮花正在被納入“想到了就能買”的消費品體系。
3.消費者結構的變化:年輕化、女性化、下沉化
如今,鮮花的消費者結構正在改變,買花的群體中,日益壯大的是女性消費群體、更年輕的消費者,以及三線及以下城市居民。
以美團閃購鮮花消費的數據為例,2024年&&鮮花用戶中女性達到50.5%。女性買花的人,要比男性更多,並非男性減少了鮮花購買,而是男性的消費行為更多集中在儀式性、目的性場景,比如送禮、示愛、特定節慶等。而女性的消費場景和頻次正在擴展,尤其表現在日常性、情緒性的消費裏。
人群的另一個變化,是更年輕用戶佔比的增多。從2020年起,30歲以下的年輕用戶正在穩定崛起,如今已成為市場的主力。
最後,鮮花消費已經滲透到更廣大的下沉市場。2024年,五線城市的鮮花交易額同比增長24.6%;三、四、五線城市合計貢獻超過三分之一的交易額。
鮮花的性價比、易得性和用戶結構的拓展,正在改變鮮花作為一種消費品的定位。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歸納出五大鮮花消費趨勢,它們正在決定産業未來的方向、節奏與分工方式。
鮮花消費的5大趨勢,正在重構行業生態
趨勢一|“外賣化”:鮮花成為“即時情緒滿足品”
核心變化:鮮花的購買原因,從傳達心意→調節情緒
鮮花正在脫離“意義表達”的範疇,進入“情緒調節”的語境。
過去,買花往往承載着具體的社交意圖和情感任務:向誰表白、祝誰生日、慶祝什麼節點。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並沒有明確的送花對象”,而是為了回應某種當下的情緒狀態——一時的低落、一種對自己的鼓勵,或者只是想讓房間明媚一些。鮮花,變成了一種“隨時可用的情緒工具”,類似於甜品、香氛,屬於“生活中的微型獎賞系統”。
這種轉變帶來了一個顯著的消費形態變化——“鮮花外賣化”。不少消費者購買鮮花的心態,已然與外賣點奶茶、叫咖啡的心態無異—一無需規劃、臨時起意、即時滿足。
趨勢二|節奏化:從節點式消費,轉向日常消費
核心變化:鮮花的購買需求,從節日爆發→融入日常節奏
過去,鮮花是少數時刻才會出現的“儀式物”,以節日、慶典、戀愛節點為主要驅動。今天,節日(如情人節、520、母親節)仍是用花高峰,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買花”納入日常生活節奏中,作為穩定、持續的自我照顧方式。
日常需求是推動鮮花電商市場高速增長的主力。艾媒諮詢數據顯示,66% 的消費者購買鮮花用於表達感情,59% 用於裝點生活環境,遠超節日慶祝的36%。
對很多消費者來説,“買菜順便買花”“買菜式買花”成了高頻場景——鮮花被納入高頻次生活採購清單,與生鮮、日用品同步下單。同時,花成為“家”的象徵——58安居客調研顯示,年輕人佈置新家首選“綠植、鮮花、多肉”,選擇比例超過小家電、廚具等品類。而與日常生活適配的寵物友好型花卉、可食用花卉、室內搭配花材也正在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對不少長期承受高壓的年輕人而言,鮮花是一種“不需要理由的獎勵”,是一種提醒自己“今天也值得慶祝”的節奏性確認機制。
趨勢三|工具化:從“強關係傳情”到“輕關係觸達”
核心變化:鮮花表達濃度下降,寬度變廣
長期以來,鮮花,特別是玫瑰,被視為愛情的象徵和表達強烈心意的信物,高情緒、高儀式,是“表白、求婚、紀念日”的標配。
隨着花卉品種日益豐富,鮮花開始成為愛情之外各種關係中的“輕量連接手段”:給閨蜜晉陞的小驚喜、給女友昨天爽約的道歉花,它變得更輕、更不尷尬,也更日常化。
在“微情緒、弱關係”時代,情緒等“輕表達“需求在上升,人們在不斷尋找能説出“我在乎你,但不打擾你”的方式,而現在品種、製作手段多樣、呈現方式的鮮花恰好提供了一種無需解釋、卻極具可見性的情感佔位方式。
與傳統上鮮花僅用於表達“開心、歡快、慶祝”的認知相比,鮮花的表達空間已經被極大地拓寬了。
“三個月建立起來的主體性被小事擊碎的瞬間”定制花束,圖片來自:花藝品牌EndlessFlora
趨勢四|符號化:鮮花成為“視覺化的生活標籤”
核心變化:鮮花的使用功能:從表達意義→呈現風格
過去,鮮花是“送出去的心意”,現在,越來越多的鮮花,是“擺出來的氛圍”——為自拍布景、為客廳搭配、為朋友圈曬圖。
在社交網絡的視覺語境中,鮮花成為構建“生活樣貌”的關鍵符號。不同花種被賦予風格含義:多頭玫瑰代表清冷感、厄瓜多爾玫瑰象徵精緻美學、向日葵來展現元氣……鮮花成為一種視覺語言,也成為人設塑造的組件——不少用戶買花,是為了可看、可展示、可發布、可獲得點讚,或是代入“乾淨感”“法式感”“質感生活”這類認同標籤。
趨勢五|克制化:年輕人更偏愛“不過度的美”
核心變化:審美風向從高調的感動→松弛的好看
曾經,一束花越大越艷越有誠意,紅玫瑰、艷麗飽和色是主流;現在,人們越來越傾向低飽和色調、松弛的線條和自然的組合。
2024年花易寶前十熱銷花材中,紅玫瑰佔比已不足3%,咖色、橙色、奶油色取而代之。鮮花的審美開始回落到“舒服、自然、不過度”的方向。人們更關注“它放在那裏順不順眼”“它值不值得這個價”,而不是“它夠不夠隆重”。年輕人更願意為“合理的美”買單,而不是為“裝得用力”付出情緒成本。
這背後是理性審美的上升,是對“合理感”和“可融入性”的追求。在社交&&標準化了審美系統後,用戶更懂得判斷配色合理性、包裝質感是否符合預期。一種“平民化、標準化但不失質感”的克制審美,正在形成主流。
“用花”趨勢下,五個結構性轉變正在發生
以上五個趨勢&&,鮮花正逐步成為“日常表達媒介”,對應地,與之匹配的生産、流通、銷售方式也將發生深刻變革。
1. 消費周期重構:從“爆點生意”轉向“高頻消費”
行業重心從“賭節日”轉向“做日常”,經營邏輯從“短期爆發”變為“長期陪伴”。
這使得商家調整商品、庫存與節奏,&&的流量分配邏輯向長期消費傾斜。
2. 價值評估重構:從成本溢價到風格溢價
曾經,花的價格主要由花材稀缺性、包裝複雜度和節日臨近程度決定,消費者願為“貴”和“複雜”買單。但如今,用戶更願意為“風格”和“搭配感”付費。
在社交&&和短視頻的視覺影響下,“氛圍感”“風格統一”“設計感”成為衡量價值的重要指標,即便成本不高,只要呈現得體、風格鮮明,也具備溢價空間。這使得品牌表達力和視覺呈現力變得比原料本身更關鍵。
3.服務交付重構:從非標定制到穩定體驗
消費者對鮮花的“確定性”要求提升—一更在意“是否按時送到、花材是否新鮮、包裝是否一致”,而非“每束花都獨一無二”。産品“去個性化”與“適度定制”相平衡。
這推動&&與商戶在打包、配送、售後等環節,都朝着“可預期、不踩雷”的目標優化升級。
4.內容連接重構:從線下門店到圖文視頻種草
線下門店原本是體驗花藝的主要場景,但如今用戶接觸鮮花的第一觸點,往往是社交媒體的一條曬單,或短視頻裏的某種風格搭配。消費認知發生在內容裏,購買決策也越來越多地在&&完成。
這意味着內容已從“附加值”變成“基本值”。沒有清晰圖文、沒有種草邏輯,就很難在用戶心中形成印象。商家表達産品的能力,開始決定其被搜索、被轉發、被購買的幾率。
5.履約機制的變化:從預約制轉向即時交付
“像點外賣一樣買花”成為常態,履約能力(能否30-60分鐘送達)成為商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這種“即時需求”背後,需要的是履約體系的變化:倉配能力的提升、騎手系統的介入、門店調度的優化。對商家而言,這種變化不僅要求備貨節奏更快,也需要服務流程與&&物流高度配合。
未來,鮮花行業可以參考的20條建議
在種植端,需要用消費數據替代經驗決策:
1. 産業鏈上游建立“需求倒推”體系
過去,種什麼、賣什麼、怎麼備貨,靠的是經驗、直覺與市場感覺。而在&&化與線上化的語境中,大量消費行為數據可供使用——用戶偏好什麼風格、什麼時間段下單、什麼場景頻率最高……比如美團閃購線上交易&&積累的消費數據(如品類偏好、價格敏感度、地域分佈),已經為上游種植提供了決策參考。
在産品端,融入具有“輕量化”和“融入感”的設計理念:
2. 提出方案式産品:針對特定場景,提供直接可用的解決方案
• 地點適配:開發如“辦公桌一角”、“客廳單瓶插”、“浴室伴侶”等標準化、小體量花束,減少用戶決策成本。
• 關係適配:開發“輕關係花束”、“尷尬但重要的人專屬花”、“對不起系列。
• 情緒適配:開發“今天也努力了”、“崩潰邊緣急救花”、“打工人續命花”等産品。在文案上融入模糊情感表達體系,幫助用戶找到“説不出口但能送出去”的替代語。
3. 注重色彩、氛圍感與日常審美兼容性
邀請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或專業設計師,分享日常鮮花搭配技巧,激發用戶的參與感。在高級定制服務中,花藝師可根據顧客的家居風格、個人喜好、穿着打扮等,提供個性化的花藝搭配方案,成為消費者的“美學顧問”。
4. 推出長效品類
適當引入永生花、混合幹花、小型綠植組合、有助於睡眠的植物(如薰衣草、薄荷)等可長效品類,提供持續陪伴。
5. 鼓勵“長期主義”理念
鼓勵和推廣無包裝或簡裝的環保花束,增加50元以下小束花、單枝混搭等“輕量SKU”,降低單次購買的心理門檻和環境成本,提升購買頻率。
6. 建立“個性化花卡建議庫”
聯動AI/用戶生成內容/社群故事,讓“送花”不再是自己一個人想文案。
在産品創新方面,可從單一的花束形式,拓展到更具“風格化”和“材質感”的元素:
7. 強調風格
推出更多以“場景感”、“線條感”、“低飽和度”為主打的産品,例如應季切枝、侘寂風花束、日式插花搭配等,區別於千篇一律的紅玫瑰。這些産品不再僅僅強調花材的品種和數量,而是通過整體風格的呈現,滿足消費者對特定美學氛圍的追求。
8. 以社交審美為導向
根據社交媒體上的流行趨勢,開發具有明確標籤或“網感”的花束,如MBTI人格花束、“抽象”風格的花束、“醜東西”花束。
9. 搭配同調性産品
按相同調性打造複合型産品組合,比如“花+綠植”“花+香薰”、“花+蠟燭”“花+蛋糕”“花+書籍”等,構成統一審美的産品體系,滿足消費者在不同需求維度上的選擇。
10. 融入“可種草性”邏輯
在花束設計和命名上,採用更具畫面感和情感共鳴的詞彙,例如“奶油橘”、“碎冰藍”、“清冷白”、“情緒紫”等,激發消費者的曬單慾望。
11. 與IP和熱點融合
推出與IP、熱點有關的産品,如《蠟筆小新》同款花束、“穀子”(動漫周邊)花束等,利用故事性、話題性提高轉化率。
12. 強調材質感與小眾性
引入更多具有獨特觸感和視覺效果的花材,如近年較火的木本花材、稀有葉材,以及造型獨特的小眾品種。
在內容運營方面,要讓用戶習慣“花是日常的一部分”:
13. 將鮮花與日常生活場景關聯起來
聯動&&或自有渠道設置“花的日曆”:例如推出“周一心情小花”、“周末賞味搭配”、“下雨天適合的花”等系列內容。
14. 增加常態化推薦
如推薦“應季主打花”,引導用戶形成“像買菜一樣買花”的節奏感。
在內容生産方面,需要構建視覺社交審美導向的機制:
15. 提高照片可復刻性
在商品介紹中盡量讓照片的場景、擺放、色調容易複製,降低消費者曬單、社交的門檻。
16. 建立消費者曬單機制
通過曬單抽獎、積分兌換、優質曬單入選官方圖集等方式,鼓勵用戶分享。
17. 傳播符合調性的社交媒體內容
有風格的花店賣的不僅是鮮花,更是一種能引發特定美好感受的“解決方案”或“體驗入口”。
在履約方面,需要標準化服務,保障“情緒體驗閉環”:
18. 與&&協作建設“小時達體驗”標準
與美團等本地生活服務&&緊密合作,共同制定並推動鮮花“小時達”的服務標準。
19. 可視化履約過程
騎手取貨後上傳花束實拍圖,消費者可實時查看配送進度,減少他們對“貨不對板”的擔憂。
20. 售後兜底
若出現花材不新鮮、配送超時等問題,聯合美團提供補救措施,如“2小時內補發”或“全額退款+5元無門檻券”,閉環情緒體驗。
進入“日常用花”時代,行業中各環節的新角色定位
1.&&:從“交易撮合者”,向“節奏引導者”轉變
&&可以扮演情緒激發者、內容放大器、節奏制定者等多重身份,從“賣貨中介”變為“節奏調度者”:它既能精準理解用戶當前狀態,也能提前激活未來情緒需求,有能力引導用戶在某個時間節點想起:今天該買花了。這需要內容+數據+推薦系統的協同構建。
2.花藝師:從製作者,向“內容創作者+審美翻譯者”升級
在“自我表達”時代,花藝師的角色不再是隱形匠人,而是視覺語言的創作者、情緒命題的翻譯者。
他們不再只是“會搭配花”的人,更是能代表某種風格、提供情緒陪伴、製造內容話題的人。他們的名字、風格標籤,將成為品牌中的關鍵識別因素。
3.&&×商戶×花藝師×供應鏈:構建“用花時代”的協同系統
真正邁進“用花時代”,需要的是一個&&、商戶、花藝師、供應鏈的協同系統。從花材培育到內容呈現,從用戶理解到交付體驗,每一環都要圍繞“生活節奏”而非“節日節點”重新構建。
它要求行業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切換:
從“卷爆款”的投機賽道,轉向“穩節奏”的內容系統;
從“拼低價”的促銷邏輯,轉向“拼匹配”的體驗邏輯;
從“一次成交”的薄弱&&,轉向“持續回應”的長期關係。
我們正站在一個鮮花行業轉折的節點上。
這不是一場由流行趨勢驅動的短期爆發,而是由生活結構變化引發的消費邏輯重構。鮮花行業正站在由“節日邏輯”邁向“生活節奏邏輯”的門檻上。
過去的鮮花行業,更多像一個由無數“個體”拼接而成的松散系統:&&靠節慶促銷撬動流量,花藝師靠手藝打單,商家靠選址吃流量,供應鏈靠過往經驗應急出貨——彼此間少有協作,更無系統。每一個環節都像在“單兵作戰”,靠經驗、節奏感和節日的刺激生存。
但未來,決定成敗的不再是誰更便宜、誰花材更多,而是誰能提供一套讓用戶“願意反復回來、願意穩定依賴”的系統。這套系統裏,包含了好看的産品、合理的價格、及時的送達、值得信賴的風格輸出,更包含一種可預測、可被感知的“情緒節奏支持力”。
當人們打開手機買花時,買的不只是一束花,還有因人而異的情緒需求。而如何滿足這樣的需求,是整個行業需要共同交出的新答卷。(文章源自青年志Youthology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