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突破資本加碼 人形機器人商用加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1 07:48:36
來源:經濟參考報

技術突破資本加碼 人形機器人商用加速

字體:

  7月6日,浙江省金華市金華之光文化廣場科技館內,人形機器人與觀眾互動。 新華社發(時寬兵 攝)

  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中標1.24億元中國移動子公司人形機器人採購訂單,樂聚機器人今年預計交付千台,教育機構及車企、工廠的採購需求也在增長……業內認為,隨着人形機器人量産加速,其大規模應用迎來曙光,而2025年至2026年將是關鍵窗口期,技術突破、成本控制及産業鏈協同將決定人形機器人的量産進程。

  人形機器人頻獲訂單

  6月25日,中國移動採購與招標網發布的採購項目結果顯示,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中標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

  根據此前項目比選公告,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此次採購的項目總預算為1.2405億元(含稅)。其中,採購包1為全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預算為7800萬元(含稅),最終中選人為智元機器人;採購包2為小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算力背包、五指靈巧手,預算為4605萬元(含稅),最終中選人為宇樹科技。

  萬聯證券認為,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中標1.24億人形機器人訂單是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迄今公開的最大單筆訂單,它不僅是兩家頭部企業的商業突破,更是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商用的關鍵轉折,預示着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迎來曙光,商業化落地可期。

  “2025年為人形機器人量産元年,除中國移動外,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教育機構,以及車企、工廠的採購需求也在增長。”萬聯證券&&。

  據企查查數據,智元機器人已中標珠海具身智能應用創新中心的數採及展演機器人採購項目,宇樹科技也中標了中國科學技術館2025年流動科普設施資源採購項目。

  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CTO彭志輝&&,“我們去年的營收大概為一億元,今年的目標是實現數倍增長。信心來源於多個方面,一是訂單確實有了增長,包括已有客戶的續簽的新産品的拓展;二是我們的産品矩陣也在完善,從單一的本體銷售擴展為解決方案加服務的模式;此外,生態合作也在落地,我們甚至會主動投資一些生態夥伴,與數採中心、數據服務企業等共建一些價值場景。”

  據介紹,目前智元機器人的人形機器人量産超過千台,主要運用在柔性製造、科研教育、文娛表演、展廳講解、具身研究、特種替身六大場景。

  前不久,樂聚(蘇州)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松也透露,“公司去年已交付100&人形機器人,今年一季度的訂單量增長了200%,預計全年的交付量會在千台左右。為應對新增客戶的需求,我們去年年底新增了産線,基本上是每下線一台就交付一台。”

  目前,樂聚機器人交付的人形機器人多在科研機構、實驗室“上崗”,還有一部分則主要從事展廳、商場等商業服務場所的導覽導購以及工業場景裏物料的分揀和搬運等工作。

  産業鏈企業發力輕量化

  近來,不少上市公司透露,已在人形機器人材料輕量化方面積極布局。

  5月30日,中鼎股份在互動&&&&,中鼎股份為墨甲機器人量身打造了橡膠類核心零部件33項,其中人形機器人組件22項,機器狗組件11項,主要在耐損、抗衝擊與輕量化領域為機器人的靈活交互和堅固耐久提供可靠保障。

  6月19日,萬凱新材稱,作為領投人之一,萬凱新材參與了靈心巧手PRE-A輪融資,投後股權佔比8.2%。萬凱新材&&,公司本次投資,不僅看好人形機器人賽道,更希望借助與靈心巧手的合作,共同研發和探索公司聚酯新材料産品及其他輕量化高性能材料産品在人形機器人中應用的可能性。

  7月14日,恒輝安防也在互動&&上透露,憑藉高強度、輕量化及優異的柔韌性,公司生産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在機器人靈巧手腱繩、輕量化外殼型材、柔性關節保護件等場景具備顯著技術適配優勢。目前,公司已與多家機器人領域領先企業完成多輪送樣測試,正合力推動該材料在機器人應用領域的創新落地。

  東吳證券認為,輕量化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前夕的進修課。輕量化可以解決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幾大痛點——續航、散熱、零部件性能不達標、靈活度不足等。由於輕量化之路剛剛開始,材料輕量化是當前的主流路徑。

  基於此,除上述上市公司外,多家産業鏈企業也在人形機器人的材料輕量化上發力。鑫鉑股份宣布,公司正積極推動鋁合金材料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産品應用;巨輪智能稱,公司最新研發的若干規格XT減速器産品,可以滿足人形機器人輕量化需求,提高減速器的剛性、精度和壽命;唯科科技&&,公司已有或潛在的技術儲備,涉及人形機器人的關節電機零部件、PEEK絲桿、行星齒輪箱等輕量化産品,正積極對接國內機器人主機廠及一級供應商,推動現有産品及潛在技術儲備産品在人形機器人産業鏈公司上的應用。

  産業鏈協同決定量産進程

  業界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仍處於“實驗室創新”向“市場化爆發”的過渡階段,2025年至2026年或是關鍵窗口期,而技術突破、成本控制及産業鏈協同將決定人形機器人的量産進程。

  彭志輝&&,“這是一個新興的産業,沒有任何參考,我們是在跟所有供應商共同成長。之前,智元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沒有哪家廠商能夠提供成熟的供應,我們就跟供應商共同研發,最後做到了足夠穩定、足夠成熟、成本足夠低。”

  “價格下探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關鍵。”萬聯證券在研報中稱,成本仍是當下制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普及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攻克成本難關,建議關注掌握核心零部件技術並實現低成本量産的公司,以及受益於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國産零部件優質公司。

  王松説,“當前,具身智能産業正沿着大腦、小腦、本體這三個方向發展,通過場景打磨逐漸成熟並實現産業化,這條路線正確且前景廣闊。”他認為,在研發過程中,一些技術問題尚未通過産業化驗證,但隨着大量資金的涌入,加上政策的支持,“技術會逐漸收斂到一條可以應用和産業化的路線上來。最多5年到10年內,行業將呈現指數級增長。”

  不過,民生證券提醒,人形機器人行業整體仍處在初期階段,可能會因為應用場景適應度低、單&造價成本過高等問題,延後商業化落地進程。此外,人形機器人還未進入大規模生産階段,當前的技術路線存在不適用於大規模生産的風險,若後續變動技術路徑,相關零件需求可能不及預期。(記者 李保金)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