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經濟引領看大華股份數智化戰略推動産業深度融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8 11:16:13
來源:新華網

從數字經濟引領看大華股份數智化戰略推動産業深度融合

字體:

新華網北京7月8日電(朱家齊)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既是新一輪科技革命,也是産業變革背景下的大勢所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增速高於同期國內生産總值(GDP)名義增速2.76%,佔GDP的比重高達42.8%,其作為國民經濟“穩定器”“加速器”的作用愈加明顯。

作為市場的主體,實體企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需要社會層面加大力度支持其實現深層而全面的轉型,以便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獲益。然而如何以數字化視野針對企業進行“協同賦能”並有能力投入大量數字化要素,針對企業實際業務展開“要素賦能”“效率賦能”成為數字化轉型道路上的隱性痛點難點。

面對席捲而來的數字化浪潮,以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技術穿透型企業持續深耕大視頻技術,厚植轉型新動能和新優勢、重構生産力,不斷深化對智慧物聯領域的探索與突破。

數智化精準賦能 重構行業價值坐標係

“隔空診斷”電力隱患、自動識別“人車核驗”、24小時守護智慧病房……這些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應用場景,正不斷重構着傳統行業的運維邏輯。而大華股份之所以能持續拓寬成長邊界,成功打開智慧物聯萬億級市場空間,核心便在於其將視頻、AI能力與傳統行業業務進行深度融合。

圖為大華股份董事長兼總裁傅利泉

作為大華股份的領頭人,董事長兼總裁傅利泉日前在談及企業發展時,將核心驅動力總結為,“市場需求的牽引以及技術迭代的驅動,這兩股力量推着大華在智慧物聯賽道上越走越深。”

具體而言,市場對數字化智能化的強烈需求,推動安防向智慧物聯産業升維。大華以視覺感知為核心,同步拓展多維感知(如聲波、震動傳感),雖布局多模態感知技術,但視頻始終是核心。“視覺數據佔整體感知數據量80%以上,其信息價值無可替代。”傅利泉&&,“安防與智慧物聯緊密相連。在安防應用場景中,視頻數據,不僅為城市治理提供關鍵支撐,更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視覺感知信息量大、直觀性強、實時性高,已成為最具價值的感知維度,這無疑為我們構築起了一定的競爭壁壘。”

回溯企業發展歷程,上世紀90年代初傅利泉“下海”創業,帶領不到十人的團隊成立大華電訊設備廠,起初聚焦大型企業調度設備研發。“創業第一個階段業務範圍很小,隨後機會出現在電力系統的無人變電站值守領域。當時客戶需要遠程監控替代人工值班,以提升安全系數、減少人力成本,正是這個需求讓大華切入了視頻安防賽道。”傅利泉坦言,大華在智慧物聯領域的護城河,本質是從以視頻為核心的安防賽道延伸出的場景化能力與技術沉澱。

從早期的硬盤錄像機到如今的星漢大模型,大華始終把視頻作為核心感知手段,並將其深度融合於多個領域。在他看來,智慧物聯行業具有場景碎片化、業務落地門檻高及AI成本控制難等挑戰。實體企業更關注技術投入的實際效益,對模型準確性、數據安全及升級成本存在顧慮,“精準賦能”和“規模化落地”往往難以並存。

由於不同行業和場景間業務邏輯差異巨大,單點技術突破難以迅速帶來跳躍式收益,跨行業技術應用和産品研發需深度適配專業化需求,創新也便成了企業發展的戰略性要求。

據了解,大華近幾年將約13%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2010年,大華股份成立了中國安防行業博士後流動站,並相繼成立先進技術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網絡安全研究院、産品工程院五大研究院。這些舉措構建了大華深厚的學習創新能力,也為其現有技術的研發創新和前沿技術的跟蹤探索提供了核心動力。

近年來,AI大模型技術快速發展,但行業的落地仍面臨場景適配性不足、數據壁壘高等挑戰。大華股份基於對視頻技術的深刻理解,率先布局行業大模型,通過將技術與實際業務場景深度融合,打造更貼近行業需求、更易落地的解析式大模型,真正推動AI從技術概念走向規模化商用。傅利泉説:“大模型並非萬能鑰匙,需要將其深度融入具體的産品和解決方案中。只有具備技術靈魂的産品系列,才能滿足碎片化的市場需求,實現廣泛的商業落地。”

圖為大華股份數智展廳

今年在其為寧波交警打造的行業大模型,構建了“通識問答+知識中樞+智能問數+以文搜圖”四維賦能體系,作為扎根實戰的“核心引擎”,助力寧波交警在法規檢索、警情分析、數據研判、精準查緝以及事故追逃等場景實現高效應用,推動交管警務模式向智能化、精準化升級。

協同産業升維 引領智慧物聯生態迭代

此前,《中國産業數字化報告(2020)》中指出,國內企業在推行數字化戰略時大多遭遇了因轉型成本高而“不願轉”、因轉型持續投資時間長而“不敢轉”以及因轉型能力弱而“不會轉”的三重困境。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一歷史規律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同樣顯著,若企業僅追逐風口盲目擴張,卻忽視底層技術體系的構建,終將因數字根基虛浮而陷入發展困境。反觀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領域的爆發式增長,其本質正是智慧物聯生態對産業邏輯的深度重構。 

圖為大華股份數智展廳

大華股份長期聚焦場景深化應用,在安全生産方面,通過洩露探測、熱成像測溫、設備巡檢等智能産品及算法,實現人、物、環境不安全因素全流程管控;生産執行環節,以數字化改造車間流程,依託可視化看板、生産追溯系統及數字孿生技術,實現生産全流程智能管理與效率提升;在智能製造方面,華睿的機器視覺與機械臂的結合實現無人化智造;檢測計量領域,拓展音頻、振動等多維感知手段,突破“可見即可知”局限,達成設備運行異常“不可見也可知”的精準檢測;綠色低碳方向,運用AI、雲計算等技術打造零碳園區/工廠,提供綠色能源全棧方案,助力企業節能降耗。以“五全”能力基座,AIoT、物聯數智&&兩大技術戰略, 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應用的能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推動企業降本增效。

在深刻重塑着智慧物聯運行方式和産業發展模式的同時,也催生了對新技術、新業務更廣泛、更深層次的應用需求。面對當前熱議的低空經濟,傅利泉指出,大華結合自身技術優勢,研發了的自動充電庫破解行業續航痛點,目前已在森林防火、高速事故處理等場景實現落地應用。“我們希望通過解決無人機無人化的問題,使其成為真正自主的移動感知&&,一旦突破續航、自主作業等關鍵瓶頸,無人機在移動感知領域的應用潛力將得到極大釋放。”在傅利泉看來,智慧物聯不止解決連接、安全問題,還要通過感知連接智能,最終進行應用。談及企業創新業務篩選標準時他強調:“我們會堅持深化智慧物聯賽道布局,以視頻核心技術進行延伸,通過構建完善的孵化體系,加速推動創新成果落地應用,形成良性循環,實現業務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大華已探索了機器視覺與機器人、熱成像、汽車電子、智慧安檢、智慧消防等新興業務。

圖為大華股份總部大樓

智慧物聯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城市治理、交通交管、能源生産、教育創新等領域深度滲透。在這場變革中,如何以AIoT&&為樞紐整合多源異構數據,推動城市從“數字化”向“數智化”躍升;如何將AI、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與製造、能源、教育等行業痛點深度融合,提供從場景診斷到價值落地的全鏈路數智化升級方案,助力企業突破轉型困局?不僅是擺在大華面前的時代新課題,更是踐行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方向。

從技術攻堅到場景落地,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共建,三十年如一日將創新基因融入血脈。無論是以年營收10%以上的重注押碼技術研發,還是“孤注一擲”投入創新業務的超前落子,看似“艱難”的抉擇,實則是穿越周期的企業智慧,更是以今日之投入博取未來話語權的戰略定力。

當全球經濟格局深度重構,新質生産力成為破局關鍵,大華從通信設備商到全球智慧物聯領軍者、從硬體供應商升級為全場景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跨越,不僅是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樣本,更彰顯了中國科技企業重塑全球産業鏈格局的擔當。大華股份,這家從錢塘江畔走出的企業,以科技為筆繪就的不僅是智慧物聯行業長青的成長曲線,更是中國智造向價值鏈頂端不斷攀升的發展軌跡。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