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技術産業化需要耐心支持和理性環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7 08:40:14
來源:科技日報

量子技術産業化需要耐心支持和理性環境

字體:

  7月6日,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在北京召開。年會期間,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潘建偉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深入解讀量子技術産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路徑。

  專訪中,潘建偉首先厘清了“量子技術”的概念。量子力學在傳統信息技術中已得到廣泛應用,比如集成電路、導航、磁共振、手機存儲等,這屬於第一次量子革命。而當前備受關注的量子技術是指“量子信息科技”,其發展正在推動第二次量子革命。

  量子信息科技主要涵蓋三大領域: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或稱“量子傳感”)。其中,量子通信領域已形成廣域網絡和實用終端産品,量子精密測量則在導航、醫療等場景初顯應用價值,量子計算仍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

  今年3月,“祖衝之三號”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發布,實現了超導量子體系迄今公開發表的最強“量子計算優越性”。但目前,所有量子計算系統的硬體水平距離産業化應用尚有差距。潘建偉解釋,量子計算目前主要的可能應用是與人工智能結合,輔助科學研究。

  “實現量子計算的産業化應用,可能還需要10年至15年的發展。量子計算産業化應用進程慢,核心原因之一是目前尚未找到適用於現階段量子計算機的實用算法。”潘建偉介紹,2024年谷歌懸賞500萬美元,激勵尋找現階段量子計算的實用算法,但至今無人獲賞。

  從更大範疇來看,量子技術産業化發展也存在梗阻,潘建偉認為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傳統領域的阻力。“量子技術作為新事物,進入傳統領域時會面臨既有利益格局的阻礙。比如,量子保密通信與傳統保密通信模式不同,其推廣需通過嚴格的標準安全測試,流程漫長。而傳統技術可能為維護自身利益,延緩新技術應用。”潘建偉説。

  另一方面是不切實際的宣傳。“部分企業出於商業利益或生存需求,過度宣傳尚未成熟的技術。比如,某企業推出的量子計算雲&&,被宣稱具備特殊能力,實際上與傳統計算機能力相差不大。”潘建偉坦言,“炒作會誤導公眾和投資者,損害量子技術的公信力。科學家應坦誠告知公眾量子技術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營造理性的環境,避免量子技術因過度宣傳陷入低谷。”

  為了推動量子技術産業化發展,潘建偉建議,政府和民間要持續投入、耐心支持;社會各界應形成共識,給予技術成長時間和空間;同時,要培養既懂量子技術原理又能調試儀器設備的複合型創新人才。

  潘建偉補充道,量子技術産業化,離不開電子束曝光機、分子束外延、稀釋製冷機等儀器設備製造企業。“儀器設備是量子技術發展的基石,要支持相關儀器設備的自主研製。”

  “根據技術發展規律,預計再過10年左右,量子信息技術有望達到新高度。”潘建偉強調,“我們希望抓住機遇,推動量子技術穩健向前發展。”(記者 代小佩)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