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熱的背後藏着産業升級密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4 09:31: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AI人才熱的背後藏着産業升級密碼

字體:

今年畢業季,AI相關崗位的熱度像盛夏的溫度計,一路飆到新高。美團配送部門的高性能計算崗、中石油的數智化崗位、騰訊的AIGC算法崗,這些曾經帶着“高門檻”標籤的職位,正吸引着來自石油、機械、醫學等不同專業的年輕人。這場看似普通的就業選擇,實則藏着産業升級的“人才密碼”——當AI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從概念變成工具,人才需求早已從“技術專才”轉向“場景通才”。

AI人才熱的本質,是技術與産業的“雙向奔赴”。數據顯示,我國AI産業規模已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但技術再先進,也要落地才能産生價值。就像當年互聯網從“網頁瀏覽”進化到“移動支付”,離不開那些懂技術、懂消費場景的開發者一樣。如今AI要滲透進醫療、製造、能源等領域,同樣需要既懂算法又懂行業痛點的“跨界者”。媒體報道中提到的西南石油大學的李益彰,既會AI建模又懂石油開採規律,成了能源行業的“雙料工程師”,這種“技術+場景”的複合能力,恰恰是AI落地的關鍵。

但熱鬧背後,也隱含着産業升級的深層焦慮。企業需要的不是只會寫代碼的“技術宅”,而是能把算法變成生産力的“翻譯官”。某研究院招聘AI崗位時,報名者裏不乏頂尖名校畢業生,但最終勝出的反而是有醫療背景的跨界者——因為他能快速理解醫生對影像診斷的真實需求,讓AI模型更“接地氣”。這從側面説明,數字社會的AI人才,正從技術專家向“需求解碼者”進化。

高校的快速布局,正是對這種需求的回應。從清華的AI通識學院到北師大的“漢語言文學+AI”雙學位,從500所高校開設AI專業到教育部新增29種新專業,教育端正在嘗試打破學科壁壘。這種探索很有必要:如果AI人才只懂技術不懂醫療,醫療AI可能永遠停留在“實驗室精度”;如果只懂算法不懂製造,工業機器人可能無法解決生産線的具體問題。就像培育一棵樹,既要扎根技術土壤,也要伸展到各個應用枝丫,才能結出實用的果實。

當然,人才熱也帶來新挑戰。當數據標注從“簡單勞動”變成“專業活”,跨專業學生開始付費買筆試經驗,企業把“院校背景”納入篩選標準,這波職業熱度也在悄悄抬高行業門檻。但換個角度看,新技術的普及往往要經歷從野蠻生長到精細化運營的過程。在行業發展之初,通過人才之間的競爭,我們漸漸會看到真正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技術往往決定了産業應用的下限,最終我們需要的不僅是那些代碼寫得好的人,而是能夠把技術與真實需求銜接的人才。

當然,在産業熱潮之下,求職者依舊需要保持必要的清醒。社交&&上涌現的各類筆試面試付費課程,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部分跨專業畢業生盲目追逐風口的焦慮心態。哪有需求,哪就有市場。然而,最終的成功仍然取決於個人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付費面試輔導並不能替代自身的努力和準備。

無論是從石油專業轉AI,還是從機械跨到數智化,在這些年輕的求職者身上,藏着數字時代最生動的成長邏輯:技術從來不是孤立的,它像一條河,只有流入田野、城市、車間,才能真正奔涌成勢。而那些能在不同領域間架橋的人,終將成為這場遷徙中最耀眼的弄潮兒。AI的未來不在代碼裏,而在與真實世界的每一次連接中。(高低)

【糾錯】 【責任編輯:趙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