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不良姿勢“偷走”孩子的脊柱健康,怎麼在假期把好姿勢養回來|科普時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9 13:31:31
來源: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

當心不良姿勢“偷走”孩子的脊柱健康,怎麼在假期把好姿勢養回來|科普時間

字體:

  在門診工作中,我常看到因體態問題前來就診的孩子,一些看似平常的姿勢問題可能引發脊柱側彎、近視加深、運動能力下降等連鎖反應。在這場關乎終身健康的“體態保衛戰”中,科學的認知體系與積極的干預策略才是制勝關鍵。

站與坐的常見“雷區”

  在孩子的世界裏,站與坐是最基本的動作,可有時候,這些簡單的動作卻陷入“變形”的漩渦。

  站立時,孩子本該挺拔如松,但駝背卻讓背部彎曲如小山丘,肩部耷拉,重心不穩。從側面觀察,孩子的耳垂與肩峰的垂直線“分道揚鑣”,身體失去應有的平衡。坐下時,孩子的背部與椅背間隙可塞入書本,腹部卻因姿勢不當鼓凸如西瓜。

  坐姿問題同樣引人擔憂。“W坐姿”即雙腿外展呈“W”形的坐姿,是孩子體態的隱形殺手。這一姿勢迫使髖關節異常扭轉,長期習慣這種姿態,可能會破壞關節結構,引發疼痛與活動受限。同時,在此姿態下,骨盆傾斜還會拉扯脊柱歪斜,逐步帶偏整體姿態。研究發現,持續6個月以上的“W坐姿”,可使骨盆前傾角增加5~8度,進而改變腰椎受力模式,為青少年腰痛埋下伏筆。

家長要做體態“偵察兵”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發現體態問題的前沿陣地。家長應掌握基礎的篩查技能,像“偵察兵”一樣,及時揪出孩子體態上的“小毛病”。

  1.肩線與骨盆的對稱性

  讓孩子自然站立,觀察雙肩是否水平、雙側髖部是否對稱,若一側肩或髖部明顯抬高,提示可能存在脊柱側彎或骨盆前傾。

  2.靠墻測試

  站立時後腦勺、肩胛骨、臀部及腳跟緊貼墻面,在正常腰椎曲度下,腰部與墻面間隙應小於一掌厚度;若可插入整只手或手臂,則提示腰椎前凸過度。

  3.步態觀察

  行走時足尖過度內旋或外旋、膝關節內扣 (“X形腿”)等姿勢,可能反映出下肢力線異常,要及時干預。

把好姿勢“養”回來

  1.把握關鍵年齡段

  3~10歲是塑造孩子體態的黃金時期,但此時的孩子身體和心理相對脆弱,家長不可用過度強制的方式糾正孩子的姿勢,而應鼓勵和引導,讓孩子理解良好體態的重要性,逐漸改變不良習慣。

  2.生活中的矯正妙招

  創建符合兒童生物力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是體態管理的基礎。

  坐姿調整:為孩子挑選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書桌椅,確保坐下時雙腳能穩穩踩地,大腿與地面平行,眼睛與書本距離一尺左右,胸離書桌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書包選擇:書包以雙肩背包為優,重量不超過體重的10%,肩帶需加寬襯墊,以避免“圓肩”;單肩包或拉桿書包容易加重脊柱側向負荷,增加側彎風險。

  桌椅高度調整:根據孩子的身高定期調整桌椅高度,使孩子坐著時大腿與地面平行,小腿垂直地面,雙腳平放在地面上。

  3.運動助力體態塑造

  有針對性的運動干預,是重塑體態的核心手段。

  游泳:自由泳和蛙泳可增強背部肌群,水的浮力可減輕關節負荷,適合脊柱側彎兒童。

  瑜伽與普拉提:鳥狗式、貓牛式等動作能提升核心穩定性,矯正骨盆前傾,改善脊柱的柔韌性。

  功能性訓練:靠墻靜蹲可強化下肢力線,彈力帶划船可激活背部菱形肌和中下斜方肌,每週做2~3次,每次15分鐘,可有效改善肌力失衡。

  來源:《大眾健康》雜誌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運動與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 周敬濱

  審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北京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王強

  策劃:余運西 王寧

  編輯:欒兆琳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