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講堂傳遞科技創新“火種”-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4 21:21:01
來源:新華網

科學大講堂傳遞科技創新“火種”

字體:

  新華社成都5月24日電(記者李力可、胥冰潔)在地下2400米的深度如何觀測宇宙?中國高鐵為何能跑出世界第一的運營速度?腦機接口未來是否能人人接入?……5月24日,第二十五個全國科技活動周到來之際,在四川成都舉辦的一場全民科普互動宣傳活動上,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航天員葉光富、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岳騫等科學“大咖”登&演講,講解科技前沿話題。

  成都科幻館舉行的科學大講堂現場。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從十年“飛天”備戰期間的種種極限挑戰,到飛船發射時承載的巨大生理負荷,到太空俯視地球的奇妙體驗,再到天宮課堂裏的趣味實驗……航天員葉光富娓娓道來的講述裏,不但再現了載人航天的諸多幕後故事,也再現了坐在石板上看飛機的少年成長為航天英雄的奮鬥人生。“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只要堅持腳踏實地,奮力拼搏,仰望星空的夢想,一定能成為摘星星的現實。”葉光富説。

  航天員葉光富在科學大講堂上展示從中國空間站拍攝的月球。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對宇宙的探索,不止發生在“天宮”。在四川雅礱江錦屏大河灣地下2400米處,藏着世界埋深最深、空間最大的深地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岳騫和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學家們就在這裡“仰望星空”。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岳騫在科學大講堂上分享“暗物質”探測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整個宇宙中,大約5%的質量,是我們理解的普通物質;大約27%的質量,是由不發光的暗物質組成的。我們尋找和研究暗物質,就是要去突破人類的認知邊界,進一步擴展對極微觀的基本粒子和極宏觀的宇宙本質的認識。”岳騫説。

  科學創新,不僅來自實驗室,也來自生活中的點滴。“很多科幻電影裏都有腦機接口場景,雖然現實中還達不到科幻場景裏的程度,但這並不妨礙它在現實中已經投入應用了,尤其是在醫療領域。”作為一名腦機接口研究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特聘研究員江寧&&,腦機接口技術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

  2022年起,江寧帶領團隊破解神經外科手術難題,首創腦外科輔助腦機接口技術。“通過腦外科輔助腦機接口技術,我們如今可以根據客觀定量的電生理信息,實現對腫瘤邊界的實時高精度勾畫,有效地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降低了技術難度。”江寧説。

  而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心中,從綠皮車廂的擁擠記憶到高鐵時代的技術攻堅,科學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出行方式,提升了群眾的生活品質。

  從1987年開始,翟婉明扎根列車動力學,帶領團隊啃下“硬骨頭”,解決了列車提速與橋梁安全的技術難題,讓中國高鐵從時速70公里一路提速到350公里,跑出世界第一的運營速度,成為中國的“國家名片”。

  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分享中國高鐵的創新曆程。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科學最攝人心魄的魅力在於它永遠在解構‘不可能’的定義。”翟婉明説,“更多的交通創新解決方案正在中國推廣,而或許我們今天的想象可能都是很匱乏的。”

  在科學大講堂正式開講前,成都市龍泉驛區上東學校六年級(3)班的舒梓州和同學們就向翟婉明院士提出了“自己設計的小火車為何會脫軌”的問題,並得到了翟院士的解答。“今天現場聽了翟院士的分享,一是佩服他的經歷,二是非常為中國科技驕傲。”舒梓州説,自己接下來會繼續研究自己的小火車,並且期待能再有機會向翟院士請教。

  “今天我最感興趣的是葉光富老師分享的‘太空養魚’和‘太空漫步’的故事。老師説,只有堅定地追逐夢想,才有可能實現夢想,我相信自己未來也能進入太空做實驗。”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陳穆儀説。

  “對民族有大愛,才可能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通過講述科學故事,傳遞科學精神,有了這份來自科學的啟智潤心,一定會有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從校園走向未來科技的更前沿。”錢永剛説。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