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星期的背景資料調研,三天一次的采編小組工作會議,數易其稿的採訪提綱,採訪現場的動線演練……
5月,我們趕赴合肥2025世界雷達博覽會,除承擔論壇報道任務之外,我們給自己定下的最大KPI,就是爭取到採訪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的機會。
提起李德仁,大多數人了解的他,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泰斗,中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開創者之一,是我國觀天測地的開路先鋒,作為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早已站上中國科學事業的最高領獎&。
大會開幕前夜的綵排,更讓我們實地感受到雷達博覽會管理之嚴格,大家心中忐忑:這次的採訪任務能完成嗎?
第二天,在世界雷達博覽會開幕式上,李德仁給了我們三個沒想到。
當我懷着頗有些緊張的心情,走到李德仁位於大會第一排的沙發背後,輕聲詢問能否對他進行採訪時,沒想到,李德仁直接回答:“可以。”當我們發現大會現場背景聲音較大,收音效果不佳時,沒想到,李德仁説:“來,去我們的休息室採訪吧。”原本以為,只有幾句話、幾分鐘的採訪機會,沒想到,李德仁從測繪遙感,到人工智能,再到科學家精神,對我們侃侃而談,熱情滿滿。
如果説,李德仁的科研成就是“高山仰止”的現實注解,那麼,他對年輕一輩的態度就是對“平易近人”和“如沐春風”的最佳詮釋。面對年輕人,這位86歲的老人有着傳遞科技工作正能量的強烈使命感與責任感。
“我們老一代的科學工作者擔心,國家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富,年輕人會躺在現有的成果上不努力,這是不對的,人生在世是為了給這個世界、給社會、給國家作出貢獻的,這才是人生的價值。我看到現在各種科研成果,很多都出自於年輕人的創新創造,我對年輕人充滿信心,一代更比一代強!”
“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老一輩願意毫無保留地培養他們,讓他們盡快成長,各行各業都需要這樣。”
採訪結束了,院士的話語在我們心中長久地迴響。中國老一輩的科學家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從無到有地開創了中國的科學事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卻又如鋪路地基般俯身托舉後人。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僅僅是科技工作者,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都在這嶄新的時代肩負着自己的使命,都應大膽求索、勇於創新,奮鬥不息,攀登不止。(記者 陳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