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之院士説|推進時空智能 創造萬億級産業——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2 08:02:15
來源:新華網

科技自立自強之院士説|推進時空智能 創造萬億級産業——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字體:

新華網合肥5月22日電 題:推進時空智能 創造萬億級産業——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記者 陳聽雨 朱家齊 鄭偉

“哪塊地缺鉀,哪塊地缺磷,哪塊地長蟲子,AI可以精準地把信息發送給農民,北斗引導自動駕駛去灌溉、施肥、除蟲。”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海拔4500米以上的區域,衛星、無人機和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監測野生動物的行蹤,把山、水、林、田信息實時送達管理部門。”

“通過10個傳感器,可見光的、紅外的、雷達的,採集鳥類活動信息,再通過VR技術,戴上VR眼鏡,栩栩如生。”

5月17日上午,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登錄大廳座無虛席。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第十一屆世界雷達博覽會的開幕式上作主題為《時空智能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報告,生動講述通過高通量通信衛星、光學遙感衛星、雷達衛星、北斗定位衛星等形成通導遙衛星互聯網,實現空天地一體化。

 

圖為李德仁院士接受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 朱家齊 攝

空、天、地、海無所不在的時空智能

作為國際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開創者之一,李德仁在歷時半個多世紀的科研生涯中,不停歇地在測繪遙感領域探索。他曾帶領團隊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了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為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如今,人工智能(AI)、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測繪遙感技術的融合催生了更多科研創新。而耄耋之年的李德仁也從未放緩探索創新的腳步,邁向了天地互聯的智能遙感衛星與應用。

在當今萬物互聯、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的時代,時空數據獲取、處理、信息提取與知識挖掘正走向智能,時空智能學應運而生,這是李德仁近年來開展的研究。

“它能自動回答何時、何地、何種目標、有何種變化及其機理與對策,尤其能智能地在規定時間內,將所需要地點的正確數據、信息和知識送給需要的人,用智能的方法研究人類生存的地球和需要探索的宇宙空間,研究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以及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的演繹,實現空天地海全域一體化時空智能,推進人和自然的協同可持續發展。”李德仁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説。

他&&,在智能化時代,應抓緊推進基於物聯網和互聯網結合的,而不僅僅是基於互聯網的人工智能,這對人類與地球資源關係的推進,具有更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還應抓緊推進人工智能引導下的通導遙一體化的時空智能大眾化服務,創造萬億級産業,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

2023至2024年,由武漢大學團隊自主研製的珞珈三號01星、珞珈二號01星、珞珈三號02星和珞珈四號大健康01星先後成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實現對地球表面的全區域、全天候、全天時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

近年來,李德仁又帶領團隊推進通導遙一體化的空天信息全球實時智能監測網“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的建設。“要把天上的大數據經過人工智能處理,變成小數據送到用戶的手機上,實現全球範圍遙感數據從獲取到終端應用的分鐘級遙感信息快、準、靈服務。”

據介紹,到2030年,“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計劃發射252顆衛星,包括100顆雷達衛星、144顆高分辨率光學衛星、4顆高光譜衛星、4顆熱紅外衛星。這些衛星將形成一個“星網”,多角度對地遙感,實現“看得快、看得清、看得準、看得全、看得懂”的目標。

“珞珈三號01星成功發射實現了多模、智能、實時和開放,使得衛星遙感從服務政府、服務行業拓展到服務大眾。後續我們期待‘東方慧眼’星座形成産業聯盟,引領我國商業遙感衛星在全球創新發展,創造新質生産力。”李德仁&&。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借助遙感衛星與人工智能算法,地球上的高山江河、山川林田一一展現在眼前。如今,遙感衛星正在農業、環保、智慧城市、應急響應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江蘇鹽城大豐野鹿蕩濕地公園,空天地一體化生態保護感知監測體系24小時記錄候鳥360度全景影像,進行野生動物、林草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

北斗導航與衛星遙感技術賦能智慧農業,監測莊稼長勢如何,精準送達信息,並由北斗衛星引導下的自動駕駛、灌溉、施肥、除蟲系統代替人類工作。

智能化電網採用無人機,利用激光雷達、紅外探測代替人工巡線,在車間裏使用機器人巡邏、製表、圖像識別、紅外測溫、視頻回傳。石化企業在不安全、不適合人類工作的場景,採取機器人工作,將更加安全高效。

……

“這是一項富國利民的事業。”在李德仁看來,通導遙一體化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的發展前景廣闊。“我們要努力推進實現空、天、地、海無所不在的人工智能,智慧遙感要走向時空智能學,通過萬億級的産業主體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於地球家園和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

恰是一生好年華,正是奮發圖強時

“不懼權威,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洋人,不迷信書本,老老實實做學問,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當今,在強國建設的征途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它不僅是衡量國家實力的重要指標,更關係到國家發展的長遠根基與核心競爭力。在李德仁看來,“我們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了中國人有能力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地發展安全可用的衛星遙感。”

1985年,李德仁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完成博士學業。他的妻子朱宜萱在信中寫道:“‘俯首甘為孺子牛’,你是一頭‘牛’,吃着祖國的草成長,現在是時候為國家‘擠奶’了。”

於是,儘管當時我國的科研水平和條件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面對國外多家高校與科研機構拋出的橄欖枝,李德仁毅然放棄高薪邀約,回國站上了母校的講&,帶領學生一起開拓祖國的測繪遙感科研事業。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要把教育辦好,把科技搞上去,還要把人才培養好,這是我們國家的希望。”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40年來,李德仁扎根教學科研第一線,他看重自己的教師身份,重視給學生上課的工作,這與他年少時在學校受到的熏陶密不可分。

“1951年秋天,我才11周歲,因家鄉溱潼鎮沒有中學,便隻身一人考入江蘇省泰州中學。記得開學報到那天,媽媽坐船送我到學校住宿部,我望著媽媽遠去的背影,久久不能平靜。就這樣,我在省泰中整整學習了6年,讀完初中和高中,完成了人生教育階段重要且難以忘卻的一段歷程。初中時,同學們年紀普遍較小,班主任徐老師除了教授幾何學外,還要照顧我們的日常生活。清晨,高年級學生幫我們分發熱水洗漱。上午10點,食堂的師傅將西紅柿、熱豆漿送到教室,分發給每個學生。整個學校充滿着老師愛生、學生尊師的和諧氣息。”李德仁曾撰文回憶自己的求學時光。

“還有不少老師讓我印象深刻,他們通過實踐活動和趣味教學使我們的學習變得輕鬆有趣。如果説我在學術上還取得了一些成就,要感謝精彩的中學時代打下了基礎。”

如今,國家的科研和教育事業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及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李德仁就像家中的長輩一般諄諄囑託,“我們老一代的比現在苦,比現在窮,那時候壓力大,動力也大。現在國家富強了,人民生活變好了,我們就擔心年輕一代會躺在現有的成果上不努力,國家的未來、社會的進步需要年輕人做出更多的貢獻。從工業化時代進入信息化時代和智能化時代,條件比從前好了,但奮鬥的動力更要加強而不能削弱。”李德仁説。

“人生到世界上來是為了給世界、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這才是人生的價值。年輕人處在這樣一個大好的時代,要把自己的才華和興趣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世界科學發展的態勢相結合,去奮鬥,去創新,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時代的責任,也是我們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心之所念。我看到,當今各項前沿科技成果,很多都出自於年輕人的創新創造,因此我充滿信心,堅信一代更比一代強!”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