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傑:水下AI算法&&推動水下探測智能化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8 23:24:09
來源:新華網

馮傑:水下AI算法&&推動水下探測智能化發展

字體:

  新華網安徽5月18日電(朱家齊)5月17日,由中國雷達行業協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世界雷達博覽會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召開。本屆大會以“共享創新成果,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注入活力”為主題,匯聚尖端科技力量,共繪雷達産業創新藍圖。

圖為中國電科三所副所長馮傑接受新華網專訪

  在本次博覽會上,水下電子領域有200余件産品展出,其中中電科三所展示了眾多創新成果,中國電科三所副所長馮傑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本次活動重點呈現了16項創新成果,核心技術集中在水下探測與電子領域。

  談及水下探測技術的應用場景,馮傑&&,該技術應用廣泛,包括海洋觀測、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災害應對、水下打撈救援、國防安全等應用。對於博覽會上最具前瞻性和引領性的技術成果及創新理念,馮傑認為,一是基於水下AI算法&&的深度學習水下信號解析技術,能實時識別水下目標、海底地質特徵等,降低決策成本。二是“水下無人潛航器”,其模塊化推進布局、INS+北斗+聲學組合導航、智能感知與自主規劃技術,兼具靈活性與低成本,未來有望向智能化集群作業發展,推動水下探測從“單點突破”向“網絡化協同” 升級。三是多域協同。這些成果將促使探測技術向多源融合、自主決策、高環境適應性方向發展,為相關戰略領域奠定基礎,推動水下探測技術躍升。

  就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下探測技術的融合,他指出,將帶來三大機遇和三大變革。機遇方面,一是為海洋勘探、海洋資源利用提供高效的水下探測裝備;二是可以更好地服務於海洋監測和環境生態保護;三是可以為水下國門的安全提供防禦屏障。變革方面,一是數據分析處理能力躍升,AI算法優化聲納數據處理,實時解析水下聲學信號,減少人工判讀誤差;二是系統協同效能增強,結合海洋環境數據庫與雲計算,實現參數實時建模,提升探測和路徑規劃精準度;三是預測與決策智能化,基於大數據的海洋環境建模,可預測水文環境變化對水下探測性能的影響,為災害預警提供依據,同時潛航器等終端嵌入邊緣計算模塊,能實時避障與任務動態調整。未來有望催生智能水下機器人集群、海洋數字孿生&&等前沿方案,改變傳統海洋探測作業模式。

  馮傑還&&,我國在國家戰略推動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下發展迅速,正形成完整産業鏈,在深潛器、探測感知、水下機器人等領域達國際先進水平,但産業鏈完整性和高端技術自主性仍需進一步加強。未來,水下電子産業結合材料與AI技術,將在深海極端環境裝備、海洋資源精細化開發、生態監測與保護等領域實現智能化升級,為藍色經濟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解決展現中國力量、提供中國方案。

  在合肥這座“創新之都”的見證下,世界雷達博覽會正以“千里眼”之智,擘畫新質生産力發展新圖景。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