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商業航天新坐標-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3 09:20:15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商業航天新坐標

字體:

  直面産業發展第二個十年的挑戰,走向成熟,需要更為規範的環境,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更充沛的資金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梁姊 宋晨

  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坐擁萬億市場規模、行業相關企業突破萬家……以2015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為起點,經過十年發展的中國商業航天,在2024年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商業航天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新質生産力的代表,頂層設計牽引,地方政策、政府基金和産業資本加速入場,商業航天發展迎來源頭活水;這一年,衛星互聯網加速組網,可回收火箭技術拐點在即,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投用……“十年磨一劍”的中國商業航天,從最初的“一張藍圖”,邁進了快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

  放眼未來,我國商業航天正處於衛星互聯網大規模組網大幕拉開,可回收火箭技術拐點在即的關鍵時刻,如何更快實現技術破冰和商業閉環?如何使“新增長引擎”更好發揮作用?如何縮短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答案也許是更規範的發展環境,更精準的扶持政策和更充分的資金支持。

  這條路註定佈滿荊棘,但正如航天人常説的:“火箭向上飛行的每一秒,都在突破大氣層的阻力。”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中國商業航天正以自主創新之筆,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太空傳奇。

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長征八號遙六運載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將千帆星座第五批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2025 年 3 月 12 日攝)    蒲曉旭攝 / 本刊

  十年磨一劍:行業發展高潮如期而至

  2024年12月末,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雲遙氣象星座12顆小衛星進入中國氣象局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並實現業務運行,這是國內商業小衛星數據首次獲准進入中國氣象局業務系統。

  在雲遙宇航董事長李峰輝看來,國家訂單不僅是資金支持,更是對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技術“信任票”。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航天領域,這一年也被視為中國商業航天元年。經過十年發展,我國商業航天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並在多領域實現突破,進入“黃金成長期”。

  ——産業規模快速增長。十年前,中國商業航天企業不足10家,而根據中國航天基金會的數據,截至2024年年中,國內已註冊並有效經營的商業航天企業已達546家。

  遠赴星河的征途迎來越來越多“破局者”的同時,商業航天産業鏈也在不斷延長。衛星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和衛星製造商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傑介紹,目前,銀河航天的合作夥伴輻射全國,從2018年的100多家,到如今的超過1000家,供應鏈涵蓋精密加工、鑄造、電子集成、機電、材料等領域。

  中商産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産值由2020年的1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2.3萬億元左右,複合年增長率為22.9%,這一數據預計在2025年達到2.8萬億元。

  ——技術突破不斷實現。有商業航天企業負責人説,創業之初,我們只有“一張藍圖”和“一腔熱血”。彼時,全球商業航天市場由SpaceX等美國企業完全主導,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連火箭發動機的自主研製都尚未突破。

  2024年,我國有多款商業火箭進行了垂直起降回收驗證,這項技術被視為商業火箭提升發射效率、降低發射成本的關鍵路徑。去年1月和9月,藍箭航天的“朱雀三號”試驗箭分別完成百米級、10公里級的垂直起降回收驗證,並完成國內首次垂直起降返回火箭空中二次點火。2025年,多款可回收商業火箭有望按計劃首飛。這標誌着我國可回收火箭的技術拐點加速到來。

  技術上更為成熟的商業衛星,則開始探索從“少量定制”到“批量生産”的模式變遷,相關領域頭部企業已開展了“流水線化”衛星生産布局。在成熟産業鏈和産能提升的背景下,商業衛星大規模組網拉開帷幕,目標萬星的千帆星座、GW星座等巨型星座開始組網。

  ——基礎設施穩步落地。去年11月,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成功完成首次發射任務,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順利投用。自此,發射載具、發射場地和載荷形成了商業航天穩定的“三角結構”,商業航天全産業鏈初步形成。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專家范瑞祥看來,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首次任務圓滿成功,標誌着我國商業航天發射場實現從0到1的突破,真正形成了執行發射的完整能力。

天章衛星工作人員在查看一顆衛星的組裝情況。入駐鶴壁市衛星智造産業園的企業天章衛星,成功獲批建設年産 100 顆衛星的生産資質,是集研發、製造、總裝、測試於一體的衛星製造基地(2025 年 4 月 29 日攝)     杜瀟逸攝 / 本刊

  下一個起點:技術應用基建協同發力

  今年,商業航天被再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商業航天連續第二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相比於2024年,對商業航天的表述有所調整:一是措辭從“培育”到“推動”,提出要對商業航天進行“新技術、新産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二是商業航天被明確為“新興産業”;三是強調商業航天的安全、健康發展。

  進入下一個十年的商業航天,被寄予了更高期待。一系列政策利好、資本投入和技術突破,為行業帶來了可以樂觀的理由。航天宏圖副董事長廖通逵認為,展望2025年,我國商業航天將進入轉型升級期;霍亮認為,商業航天已從技術探索階段邁向産業化落地階段;東方空間聯席CEO、“引力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布向偉認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正處於第一個快速成長期,産業鏈各個環節均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參與者……

  站在新的發展坐標上,商業航天接下來還將實現哪些目標?

  衛星互聯網正大規模快速組網。以規劃超過1.5萬顆衛星的千帆星座為例,2024年僅4個月便發射了54顆衛星。在“一箭十八星”的發射規劃下,2025年,千帆星座還將發射數百顆衛星。發射衛星之多、組網速度之快,引發了業內的不小討論。

  衛星發射進入“規模化”時代,對商業衛星企業的研製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銀河航天建立起100至2000公斤級衛星的完整製造鏈條,該産線具備年産100至150顆中型衛星的研製能力,研製周期縮短80%。吉利衛星超級工廠採用智能網格系統,設計、研發、生産、測試和運行等環節協調推進,衛星製造周期縮短至28天,量産速度提升了10倍。

  俯瞰全球的商業衛星自帶全球化屬性,商業衛星企業的海外業務拓展應運而生。張世傑介紹,當前衛星數量增加、衛星&&的種類豐富、衛星性能的提升,以及衛星製造的商業化、低成本化,不斷豐富衛星應用場景,衛星不僅可以應用於地面應急救災、預報預警,還可以應用於導航服務、網絡通信等多個領域。

  “作為衛星互聯網技術創新應用‘走出去’的關鍵一步,銀河航天正通過實踐探索,加速新質生産力出海,用航天技術助力‘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張世傑説。

  商業衛星“先行一步”為商業火箭發展提供了更多應用空間。衛星加速入軌背景下,商業火箭的發射頻次也將大幅增長,可回收火箭承擔了更多來自行業的期待。

  今年3月,深藍航天完成了總規模近5億元的B4輪融資,資金將重點投向可回收液體火箭的研發攻堅和商業化落地。“本輪融資恰逢中國可回收火箭從技術驗證轉向商業運營的關鍵節點。”霍亮説,此次融資不僅為企業後續研發投入和産能擴張提供了資金保障,也再次印證了資本市場對商業航天賽道的看好。

  藍箭航天目前正在加緊研製一級可重復使用大型火箭“朱雀三號”,預計2026年實現“朱雀三號”火箭一子級的重復使用。“未來三年,商業航天領域將會出現奇點時刻,即火箭的可重復使用技術取得成功,這會把中國的商業航天推進至下一個時代。”藍箭航天董事長兼CEO張昌武説。

  深藍航天CEO霍亮介紹,深藍航天也將於今年進行“星雲一號”運載火箭第二次垂直起降回收驗證,在商業衛星搭載、衛星發射商業化等領域發力,盡快實現“星雲系列”可回收火箭的規模化、常態化發射。

  未來十年,降低發射成本,提升火箭運力依舊是商業火箭發展的主流。布向偉介紹,公司旗下“引力二號”大型液體火箭各分系統已轉入初樣研製,具備15噸的運載能力,將於今年年底前實現首飛。“第二個十年裏,火箭一子級回收復用將成為主流,屆時太空運輸成本將大幅下降至每公斤1萬元人民幣以下,並開始探索二子級回收復用,理想狀態下有望將成本進一步下降至每公斤5000元以下。”布向偉説。

  商業發射場等基礎設施也將逐步提升保障能力。今年1月,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二期項目正式開工,計劃在原有兩個發射工位基礎上新建兩個液體火箭發射工位。

  更好發展:期待規範環境和更多投入

  無論是作為大國科技博弈的焦點、備受關注的“新增長引擎”,還是普通人有生之年能夠親近太空的希望,商業航天都承載着滿滿的熱切期待。直面産業發展第二個十年的挑戰,走向成熟,需要更為規範的環境,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更充沛的資金。

  “我們相信,作為新質生産力的體現,我國的商業航天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更多顛覆性技術和科技創新將不斷涌現。”張世傑説,希望在商業航天發展的下一階段能有更多産業關鍵資源向民營企業開放,提升生産要素流動效率,釋放給民營企業更多政策空間。

  具體而言,可充分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在創新體制機制、市場准入、包容監管、新業態規則等方面進行探索,破除一批制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障礙。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我國商業航天“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依舊不足,多數創新集中於局部、分散和改進類的“從1到10”。這不僅源於我國商業航天依然年輕,仍需積累,也是面對現實的理性選擇。

  布向偉介紹,商業航天是典型的高投入行業,顛覆性創新技術應用需要有大量資金資源投入,高風險的同時回報周期也很長,商業創業公司和投資人往往持觀望態度。“這意味着‘穩步推進,漸進創新’成為許多商業航天公司的選擇。”

  當前,我國許多商業航天民營企業尚未實現盈利閉環。自我造血仍需時間,産品卻需要反復試驗迭代以提升産品可靠性和用戶信心。業內期待能夠給予更多的訂單支持,當下商業火箭處於技術拐點,尤需更多支持進而有資金、有實力主動開展自主創新研發。

  2024年天兵科技“天龍三號”火箭試車時發生意外,火箭脫離發射&升空,在河南鞏義的深山中解體。

  成長路上的挫折不應成為阻礙行業整體發展的阻力。觀察SpaceX的迭代路徑,不難發現“快速失敗”是其一直堅持的發展模式。安全與發展是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一體兩翼”,商業航天企業呼籲&&更為科學的、能夠全流程明確商業航天發展規則、理順各方責任的監管體系,以保障商業航空安全、健康發展。

  望向我國商業航天的下一個十年,也許與“買張機票去太空”的終極願景仍有差距,但過去十年依舊給了人們對於産業發展保持樂觀的理由。從政策破冰到星鏈成網,從實驗室裏的圖紙到火箭劃破天際的火焰,中國商業航天的十年,是一部充滿熱血與創新的奮鬥史。

  當90後工程師在發射場歡呼,當衛星數據幫助救護受災村莊,當民營火箭與國家隊並肩而立,這片星空見證的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一個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未來十年,中國商業航天將迎來更多也更重要的“高光時刻”——這一刻,將屬於所有仰望星空的人。

【糾錯】 【責任編輯:陳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