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亮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陳冬擔任指令長,陳中瑞、王傑均為第三批航天員。24日,他們奔赴太空、開啟新征程。
“1970年4月24日,就在我們腳下這片熱土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序幕。”陳冬動情地説,“55年後的這一天,也是第10個‘中國航天日’。我們乘組一定追隨先輩的足跡,牢記先輩的重托,跑好空間站階段屬於我們的這一棒!”
陳冬:從青澀新手到再任指令長
9年前,陳冬首次逐夢蒼穹,與指令長景海鵬共同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我問你爽不爽?”“爽!”他們在飛行時的對話刷爆網絡。彼時的陳冬還是青澀新手,心中滿是對宇宙的無限憧憬。
3年前,陳冬以指令長的身份,與隊友劉洋、蔡旭哲共同執行神舟十四號任務,實現了“重返太空,為祖國飛出新高度”的夙願。再度出征的他,眼中多了幾分堅毅,言談間盡顯從容,還成為我國首位在軌時間突破200天的航天員。
如今,陳冬再度作為指令長,即將帶領兩位年輕航天員迎接全新挑戰。歲月帶給他的,不僅是鬢角的數根銀絲,更是舉重若輕的沉穩氣度。
2024年入選神舟二十號乘組時,陳冬對任務訓練已有更深刻的理解。
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科學實驗的精準實施和艙內外設備維修防護成為主要任務。
他將訓練重心錨定在操作精準度、心理穩定性、團隊協同默契度與應急處置等方面。因為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日常訓練中的點滴積累,才能最終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身為指令長,陳冬考慮更多的是做好傳幫帶,幫助年輕隊友迅速成長。乘組一成立,他便與教員團隊深入研討,結合乘組和任務特點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這種模式不僅大幅提升了訓練效率,更充分激發了訓練的主觀能動性。
應急與故障處置訓練是訓練的重中之重。他們在任務正常訓練中,經常隨機穿插故障訓練,提高應急反應能力。每次故障處置完畢,再進行細緻復盤,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訓練、復盤、優化”的閉環提升機制。“只有地面多備幾手,天上才能得心應手;只有地面拼盡全力,太空才能應對有力。”陳冬説。
經過長時間訓練,他們彼此間已經非常默契,哪怕是跑步,三人都能“同頻共振”。“合,三頭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職,獨當一面。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完成任務。”陳冬對團隊充滿信心。
三次任務,陳冬親歷了中國空間站從無到有、從建造走向應用的發展歷程。“航天人的字典裏沒有‘滿足’,只有‘更高’。我會帶着祖國和人民的祝福,帶着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帶着進入太空的渴望,帶着隊友和地面的支持,再次拜訪太空之家。”他説。
陳中瑞:從想開拖拉機到圓夢空間站
1984年10月,陳中瑞出生在河南滑縣桑村鄉陳大召村。
小時候,陳中瑞的夢想是當一名拖拉機駕駛員,並展現出對機械操作的癡迷與天賦。“這是一種天生的感覺,操作的東西越複雜就越興奮。”他説。
初三暑假,陳中瑞聽説高考可以報考空軍飛行員,立馬來了興趣。開飛機豈不是比開拖拉機神氣!不過他也聽説,這對身體素質要求高,否則很難被選上。於是高中三年,陳中瑞將業餘時間都交給了運動場,每天早起跑步,跟着體育特長生練習,自學武術強身健體……
招飛體檢一度令他忐忑。“有一項檢查是用竹籤在皮膚上劃幾下看反應。為了降低皮膚敏感度,我天天撓自己,其實到現在也不知道是出紅印好還是不出紅印好。”他説,自己當時已是拼盡全力。
2003年9月,陳中瑞如願進入原空軍長春飛行學院,成為一名飛行學員。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的消息讓舉國振奮,這是陳中瑞第一次聽説航天員這個職業。不久後的一個雪天,他接到通知到禮堂集合,一打聽原來是楊利偉來作報告。在隊伍裏看到楊利偉矯健的身姿,他感到熱血沸騰。
10年後,陳中瑞又一次與航天員産生交集。“神舟十號返回地球時,我接到了清空空域的指令,迎接航天員回家。”這次任務讓他激動不已,他也想飛得高一些,衝出大氣層。
2018年,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啟動。曾經遙不可攀的太空夢,或許近在眼前,陳中瑞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兩年後,他成功入選。
此時中國空間站任務已開啟,一年兩次的飛行任務帶來了更多機會,也帶來更大挑戰。時間緊,任務重,訓練強度大,他們要在兩年多時間內完成八大類上百門課程的學習和考核。
陳中瑞拼命啃完了基礎理論學習的硬骨頭,沒想到在操作上遇到了困難。當飛行員時,他習慣把操作手冊背得滾瓜爛熟之後,脫離手冊進行操作。但作為航天員,不僅自己要一步步比照手冊,乘組也要對照手冊分工協作,一人讀手冊,一人操作,一人復查把關,確保每一步每一個操作都準確無誤。“這對我來説是很大的轉變。”他逐漸改變以前養成的思維方式和操作習慣,剔除了烙在身上的肌肉記憶。
對於即將開始的太空生活,陳中瑞充滿期待:“小時候我喜歡柴油伴着轟鳴的味道,後來成為戰鬥機駕駛員在祖國藍天飛翔。現在,我更期待作為航天駕駛員進入中國空間站,徜徉於浩瀚宇宙。”
王傑:從鄉村牧童到航天工程師
王傑出生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的一個小村莊。他家以半農半牧為生,種植向日葵、玉米和小麥,飼養着幾十隻羊。
小時候,同齡人都愛玩泥巴、掏鳥窩,王傑卻喜歡幫家裏幹活。他會進山放羊,跟大人一起搬石頭、拉沙子。上了小學,他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就去勞動,從中獲得成就感。
小學畢業後,王傑的父母認定他是個讀書苗子,想方設法把他從鄉村學校轉到烏拉特前旗第五中學。13歲的他首次離開家鄉來到縣城,成為一名借讀生。
2003年10月16日,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穩穩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此時,王傑坐在距離返回點400公里外的教室裏,為保住年級前20名而努力。看著政治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則新聞,他覺得神秘而又神聖,對載人航天産生了好奇和憧憬。
高三時,“飛豹”殲擊轟炸機總設計師陳一堅來學校作報告。陳一堅的生動事跡和突出貢獻讓王傑深受鼓舞。高考填志願時,他毫不猶豫地將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填在志願欄中,並被順利錄取。2011年,王傑又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力學專業研究生,隨後得到碩博連讀的機會,繼續向工程力學方向深造。2016年,他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被分在了某航天器&&總體,負責減隔振相關工作。
2018年,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並擴大了選拔範圍:除了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還要從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選拔出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帶着“試一試”的想法,王傑報了名,沒想到在層層選拔中一路過關,於2020年9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中的一員。
更多挑戰也如期而至。
體測3公里,王傑跑着跑着就落在了後面,很快被空軍飛行員出身的同批航天員們“套了圈”;跟着教員學動作時,他發現一些過去很少用到的肌群很難調動起來;模擬失重水槽出艙活動訓練對他更是嚴峻考驗,幾個小時下來,每次都讓他體會到“手抖得握不住筷子”的脫力感。為此,他把體能鍛煉細緻規劃到每一天,並向隊友和教員請教經驗,有針對性地加練上肢力量特別是握力。他的體測成績一次比一次靠前,操作也越發標準。
“上手慢”也是一大難題。身為工程師,王傑時常忍不住去琢磨操作步驟背後的原理是什麼,當他還在分析研究手冊時,身為航天駕駛員的隊友已經操作完了。這是不同職業出身帶來的思維和操作經驗差異。為了和隊友步調相諧,他常常給自己加練。例如被稱為“太空萬里穿針引線”的手控交會對接,他先練基本操作,再加條件練習,慢慢使成績穩定下來。
經歷了4年多的艱辛訓練,王傑的名字前終於要寫上“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他説:“機遇留給努力的人,越努力,機會越多。”
(佔 康 記者 付毅飛 何沛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