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 題:世界帕金森病日:科技照亮治療之路
新華社記者徐鵬航、李恒、袁全
手抖、動作緩慢、“撲克臉”……當前,我國有約300萬人受帕金森病困擾。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之際,記者採訪權威專家,盤點科技發展帶來的治療新曙光。
新靶點
什麼是帕金森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朝霞介紹,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平均發病年齡60歲左右,不僅影響患者的運動能力,還會帶來認知障礙、情緒問題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據了解,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和手術,但只能暫時緩解病症,無法實現病情逆轉,不能從根本上治愈。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鬱金泰團隊發現帕金森病全新治療靶點FAM171A2,並篩選出候選藥物,有望在疾病早期階段阻斷病理進程。《科學》期刊評價稱,該研究成果提供了阻斷病理傳播並延緩疾病進展的潛在治療方法,是一項非常有趣、新穎、重要且具有轉化意義的研究。
鬱金泰教授&&,團隊已為研究成果申請國際專利,並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集中力量開展尋找治療帕金森病的小分子藥物、抗體以及基因治療手段的臨床前研發工作,進一步將相關成果推向臨床試驗和臨床應用。
新療法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王含介紹,研究發現,帕金森病的病變破壞了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且影響了神經細胞的正常分化,因此幹細胞的治療研究成為熱點。目前全球正在進行多項利用外源性或內源性神經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試驗。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王任直、包新傑和神經科萬新華團隊聯合開展的一項“利用人源神經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I期臨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與既往通過腦定向移植的途徑不同,這是全球首次通過鼻黏膜移植神經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為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可行性提供了新的證據。
“經鼻黏膜途徑移植治療的方式更加便捷,而且無創,可以多次重復移植,可有效提高細胞的存活率和功能性整合效率,從而實現神經網絡的有效修復與功能恢復。”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進行更大規模、更長期的隨機對照II期臨床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其效果。
此外,隨着技術進步,被稱為“腦起搏器”的腦深部電刺激療法也有了新進展。王朝霞介紹,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採用遠程程控技術,能夠遠程為患者測試機器、調整刺激參數,從而讓患者“足不出戶”達到最優治療效果。
新希望
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震顫、步態異常、運動遲緩等核心症狀,運用AI算法分析數據,輔助早期診斷;通過AI實時分析患者腦電信號和運動數據,動態調整電刺激參數,改善運動症狀波動……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多方正在探索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帕金森病管理。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其治療原則和宗旨是致力於長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王含説,人工智能的加入,能夠助力以人為中心的帕金森病慢病全程管理,目前已有部分新技術有望走入臨床。
《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四版)》專門納入了“人工智能及移動技術”板塊,介紹遠程醫療、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等在帕金森病中具有的應用前景,並提出在臨床應用中應當定期評估人工智能及移動技術在患者管理方面的有效性及可及性存在的問題。
期待更多的關愛,讓“帕友”感受到更多理解與希望;也期待更多的科技進步,讓帕金森病的治療、管理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