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低空智能飛行器回家,享受機器人管家烹飪的美食,與虛擬數字人下棋……2025中國科幻大會的開幕式上,現場觀眾看到了“智慧城市”的未來圖景。
近年來,語言大模型、腦機接口、生物成像、人形機器人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推動中國越來越成為劉慈欣口中“充滿‘未來感’的國家”。具有未來感、科幻感的技術,正在孕育哪些行業新機會,催生哪些新“風口”?《經濟參考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市場空間動輒萬億級
多維宇宙體驗、量子計算、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充滿科幻感的場景和技術,孕育着巨大的産業機會和行業風口。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發布的《未來産業新賽道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未來産業十大賽道,分別是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新型儲能(固態電池等)、低空經濟/通用航空、清潔氫、算力芯片、細胞與基因治療、元宇宙。
在中關村論壇展區,遨天科技展示了它為組網星座衛星和各類航天器提供的“動力源”——霍爾電推進系統。這種推進系統通過電離惰性氣體産生推力,可以推動衛星從200至500公里“爬行”到幾十到幾百公里的目標軌道,並支持衛星全壽命周期的軌道調整與維持。相比傳統化學推進,電推進可節約90%的推進劑,降低衛星40%的重量,並延長20%的在軌壽命。
遨天科技市場經理白晟&&,公司已有近百台推進器在軌運行。公司已建成國內首條商用電推進智能製造産線,具備每年為約1500顆商業衛星配套的量産能力。“未來幾年,商業航天將實現指數級增長,我們的市場空間是以萬億計的。”白晟説。
遨天科技展&旁的蒼宇天基(北京)信息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主要開展高、中軌中繼衛星星座系統的設計和運營,可為低軌衛星等用戶提供天基測量控制、數據傳輸、信息互聯等服務。
“我們已向國際電信聯盟(ITU)申報4顆高軌同步軌道衛星的頻率軌位,預計明年發射首顆中繼衛星。”蒼宇天基解決方案經理李鶴説。
在SpaceX星鏈計劃的刺激下,全球低軌衛星進入加速競爭階段。2024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裝備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同樣孕育着萬億級市場規模的還有人形機器人産業。“人形機器人下一步的發展,依賴多個行業的進步。”北京星動紀元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席悅説,工廠作業、洗衣做飯、醫療照護,機器人的工作場景非常複雜,很難通過建模來一一復現,只有算法、數據、本體三方面聯合迭代,才能讓人形機器人更快進入百姓生活。
“一兩年之內,我們就可能看到腦機接口驅動的人形機器人。”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總監李園説,技術的進步是指數級的,技術融合的想象空間也越來越大。
“讓機器人表現出臉紅的效果,硅膠材料無法實現,但柔性顯示可以做到。”維信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品牌官楊淑娟説,未來産業的融合性、交叉性更強,某一領域的技術創新,往往能帶動更多個領域共同進步。
基因技術,是未來健康産業的重要支撐,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華大集團副總裁李斌説,伴隨人人基因組時代的到來,每個人都應擁有自己的全基因組圖譜即“生命底圖”,通過基因篩查,實現精準預防、精準醫療,降低全球疾病負擔,提升人類生活水平和生命質量。“未來,基因技術的應用會跟手機一樣普及。”李斌説。
近日,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成像設施將成為一座‘生命觀象&’,可對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進行跨尺度、可視化觀測與精確測量,幫助我們多層次、全景式揭示生命奧秘。”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成像設施首席科學家程和平院士説。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基於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療技術”入選十項重大科技成果。“向眼部玻璃體腔內打一針,就能讓一些視覺障礙患者重見光明。”健達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商務經理焦睿穎説,充滿科幻感的技術,正在改變醫療、改寫未來。
産業領跑仍面臨多個痛點
近年來,未來製造、未來材料、未來健康、未來能源等領域,不斷出現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開闢新的經濟發展空間。但這些産業要持續領跑,有賴基礎研究的深入耕耘。
“對人腦的基礎研究是腦機接口進步的最大難點。”李園説,人的記憶、意識到底是什麼,如何寫入大腦,如何進行存儲,這些底層的原理人類還沒有搞清楚,急需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
“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後,人類已進入生態文明階段,更加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加強生命底層技術、底層工具研究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李斌説,全社會都應該進一步重視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推動産業更新、社會進步、文明形態更迭。
基礎研究和轉化應用之間的協同不夠,也是影響未來産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孫育傑教授説,隨着材料和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的進步,成像設施未來可以做得又小又輕便,還會看得更清楚、更快。
核心設備、部件依賴進口,同樣是未來産業發展的“堵點”。楊淑娟説,顯示面板行業的一些關鍵設備依然需要依賴進口,這是産業發展的痛點之一。
成本居高不下和場景、數據資源不足,是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最大難題。“人形機器人相關技術方案目前還沒有收斂,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各家都有自己的技術路線,目前更新迭代非常快,在製造方面還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大家的成本都難以降低。”席悅説,相關部門應該適時明確細節標準,引導上下游企業共同研發,集合力量攻克成本難題。
不少專家認為,未來産業集戰略創新、技術創新、産品創新、模式創新於一體,其生産、管理過程以及産品均具有信息化深度融合特徵。因此,樹立“融通創新”“整合式創新”的理念,對其發展非常重要。
“打造未來産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面對新型國際關係把握産業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舉措。”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説,但目前我國産業布局還不夠超前,對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探索的信心和決心還要進一步加強,産業選擇雷同、引領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急需加快解決。
應從五方面疏鬆發展土壤
洞察未來,才有可能領跑未來。受訪專家認為,未來産業成長為主導産業以後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能夠帶動和引領相關産業發展,形成産業生態系統和較大市場規模。
陳勁等專家建議,從五個方面培育未來産業發展“土壤”。
一是打造未來産業策源地。積極發揮央企、一流大學、新型機構、中小企業等四類未來産業創新主體的重要作用,組建未來産業創新聯合體,為前沿引領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等研發提供有力支持。
本屆中國科幻大會上,“北京未來數字空間創新試驗區”正式揭牌,擬打造創新試驗展示的陣地、政策先行先試的沃土。大會舉辦地石景山區,2024年科幻企業數量及收入佔全市比重達三成。
二是注重培育未來産業的人才隊伍,發揮戰略科學家對未來産業的謀劃作用,鼓勵戰略型企業家在未來産業探索實踐。
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提出面向未來培養複合型人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院長何志偉建議,鼓勵高校圍繞産業鏈設置交叉學科,增設人工智能等急需專業,通過政産學研用多方協同,共同推進創新複合型人才培養。
三是探索建立未來産業投資基金,引導産業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支持未來産業發展。
目前,北京已構建“政府資金引導+基金領航+金融護航”的資本賦能體系。2023年12月,北京成立4支百億級政府投資基金,瞄準機器人、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和信息産業,助推關鍵技術産業化。
四是打造未來産業孵化&&。圍繞未來産業重點領域的創新創業需求,建設未來産業孵化器、加速器等眾創空間,打造未來産業的培育和服務&&。
五是完善支持未來産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加大對未來産業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健全知識産權保護機制,集中資源扶持未來産業發展。
受訪專家認為,全球各國都高度關注未來産業的新賽道布局與發展,這有利於加快形成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激發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構建以科技創新、産業創新融合的創新路徑。但目前很多賽道仍處在産業化發展初期,只有群策群力、各方協同,才能支持我國未來産業實現穩步快速發展。(記者 丁靜 魏夢佳 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