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場景應用火爆——外骨骼機器人加速入局“銀發經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12 10:26: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養老場景應用火爆——外骨骼機器人加速入局“銀發經濟”

字體:

  登山“神器”走紅多個景區;穿上“外骨骼”的90多歲大伯腿腳靈便了……近日,多個爆火場景讓外骨骼機器人走入大眾視野。事實上,多家公司已搶先布局這一賽道,相關産品也已在智慧養老、醫療康復、戶外運動以及工業等多領域得以應用。業內人士&&,隨着銀發市場需求增加,以及技術升級和政策支持的雙輪驅動,外骨骼機器人有望在助老康養市場迎來爆發式發展。

  “助老”市場廣闊

  近日,一款自重僅1.8kg、續航3至5小時、售價不足萬元的登山外骨骼機器人,在泰山、恩施大峽谷等多個景區走紅。據了解,登山外骨骼裝備根據人體工程學設計,搭載多模態感知系統,可智能識別行走、上下樓梯等多種人體運動狀態,並自動提供助力,幫助減少最高30%的耗氧量,一次充電可行走數公里甚至十多公里。在養老場景中,外骨骼機器人能夠幫助行動不便或半失能老人,恢復或提升行走能力,重新融入社會。

  業內人士&&,外骨骼機器人在養老、康養等領域的需求日益旺盛,應用前景廣闊。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3.1億人,佔我國人口的22%。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預計20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21億,其中包括4.26億80歲以上的老年人。

  當前,“銀發經濟”正在讓“夕陽事業”走向“朝陽産業”。3月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強化失能老年人照護,加大對老年助餐服務、康復輔助器具購置和租賃支持力度,擴大普惠養老服務,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

  隨着年齡增長,老年群體在感知、體力和認知等方面,將不同程度地出現功能衰減甚至失能。包括外骨骼機器人在內的助老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可以減輕社會和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負擔,還可支持老年人有尊嚴地獨立居家高質量生活。

  不久前,由我國牽頭制定的世界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正式發布。業內人士&&,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實施後,將促進養老機器人産品的規範化、標準化生産,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産品可靠性。預計到2030年,全球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美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日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我國適老化産品市場存在巨大缺口,這一領域不僅能夠有效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還能顯著拉動銀發經濟增長。

  企業密集布局

  首批在泰山和恩施大峽谷景區應用的登山助力外骨骼機器人來自肯綮科技。這家深圳企業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工業級、消費級運動增強型外骨骼産品的研發、生産與銷售。目前,已掌握人體工學與倣生機械、運動意圖識別、伺服驅動控制、傳感器融合運動感知系統、自學習運動增強AI算法等多領域外骨骼産品核心技術。為了拓展業務,公司長期發布招聘信息,涉及機械設計工程師、嵌入式軟體工程師、控制算法工程師、嵌入式硬體工程師等眾多崗位。

  除此之外,上海傅利葉、傲鯊智能等公司也已在外骨骼機器人領域深耕多年。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動&&上&&已搶先布局這一賽道,精工科技、信隆健康、新興裝備、振江股份等多家公司稱正在推動相關産品的研發;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探路者”)、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機器人”)等公司已經完成産品研發。

  其中,探路者&&,2024年12月,探路者集團對外發布下肢外骨骼,該款産品與邁寶智能聯合研發完成,具有行走輔助、上山蹬地輔助和下坡支撐緩衝功能。能夠自主識別用戶的行走、上下&階、上山下坡等各種人體運動狀態,並根據不同的動作模式自動切換助力模式。

  新松機器人&&,公司的外骨骼機器人採用倣生結構設計,步態專家系統,按鍵控制、智能拐杖、PAD控制等多種控制方式,可根據用戶的選擇與參數設定輔助行走。通過“雲+網”的形式,將康養服務與智能設備及機器人的數據打通,深度融合服務需求,形成智慧化服務體系。

  “隨着國家政策支持落地、銀發市場需求增加以及供應鏈的完善,預計未來幾年外骨骼機器人在醫療、養老和工業領域將迎來一個小爆發期。”探路者相關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

  “目前已有數十家景區和多家養老機構跟我們洽談合作,預計公司今年的産品銷量將達上萬台,5年內會突破10萬台,達到幾十萬台的規模。”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運波向記者透露。

  期待“技術+政策”雙支撐

  因為在登山及助老等應用場景中爆火,2025年被業界認為是外骨骼機器人産業的“破局”之年,但行業面臨研發成本高、市場普及度低、銷售限制多和競爭激烈等盈利難點,需要持續創新和政策支持來推動行業發展。

  “重量是影響外骨骼能否量産的重要因素,外骨骼要通過完善結構和升級材料來控制重量,比如通過優化結構減少馬達數量,或採用更輕便續航更長的動力電池。”余運波認為,從外形上來説,未來外骨骼的高級形態是內裏帶動力的服裝,看上去更清爽;而從性能上來説,隨着大模型的不斷優化以及與腦機接口、AI眼鏡等硬體智能互聯,它應該更“善解人意”,在專業人士的陪伴下甚至成為半失能老人的居家標配。

  基於多年的研發經驗,探路者相關負責人&&,在人機協調性方面,考驗驅動電機的響應和對人體運動軌跡的判斷,外骨骼産品要實現大規模商用,還需要大量測試數據對算法進行優化。同時,市場培育和産品價格也非常重要,如果外骨骼機器人的價格偏高,普通家庭將難以負擔,未來需持續降低家庭版産品的價格。

  此外,業內人士&&,外骨骼作為新興智能裝備産品,需要國家在政策層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新興技術日新月異,帶動康養器械快速迭代,但現有的醫療器械認證審批過程有一定周期,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創新産品在醫療領域的推廣應用。”余運波建議抓緊制定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審批細則,開啟優先、快速審批通道,進一步提高創新醫療器械的審批數量。

  探路者相關負責人建議,在政策層面加大科研支持,增加對智能外骨骼等康復輔具研發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在産業端,由政府帶頭、企業參與,完善外骨骼機器人標準體系,規範市場秩序,提升産品質量和安全性。另外,通過政府採購、示範項目等方式,鼓勵智能外骨骼在醫療、養老、救援等領域的應用推廣。(記者 李保金 鄧婕)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