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2月8日電 題:舌尖上的科技故事
新華社記者商意盈、朱涵、許舜達
一滴油、一碟菜、一杯茶,碗裏杯中,都關係着老百姓的民生。春節前夕,記者跟隨致力於破譯“食物密碼”的科研人員一起,走進實驗室、來到田間地頭,探訪能像大豆一樣榨油的水稻、鹽鹼地上長出來的蔬菜、口感更香濃的龍井,感受科技進步帶來的舌尖上的改變。
高油脂的水稻
水稻能不能像大豆一樣多出油?記者跟隨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張健研究員來到實驗室。
實驗&柔和的燈光下,擺放着一排排裝有水稻種子的培養皿,這些種子經過特殊處理後,正孕育着改變未來的希望。
“這是一種油脂含量媲美大豆的水稻,未來有望成為一種重要的替代油脂來源。”張健説,過去幾年裏,他們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將水稻種子油脂含量從2.3%提升至11.7%,為目前已報道成果的澱粉類糧食作物中的最高油脂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包括大豆在內的油料作物依賴進口,“端穩中國‘油瓶子’”成為農業科技工作者們的目標。
1月15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張健(右一)在研究所溫室大棚內查看水稻樣株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江漢 攝
相較於油料作物,水稻雖然油脂含量偏低,但産量很高。於是張健團隊決定另辟蹊徑,通過改變水稻的特性,讓其能保持水稻既有的高産,又能在種子中産出更多油脂。為了找到並確定關鍵基因,科研團隊夜以繼日篩選了1000多份樣本,測試了近50個基因。水稻研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一次完整的實驗往往需要跨越一個春秋。
目前不少商超也有米糠油出售,它們與處在科研當中的水稻油有什麼區別?張健説,米糠油是由稻穀加工過程中産生的米糠,進行再加工得到的一種食用油。“和市面上銷售的米糠油相比,目前我們得到的高油脂水稻中的油脂含量大幅提升,下一步還需要提升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讓‘油’更健康。”
張健&&,目前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還沒有達到團隊的“終極目標”,保守估計至少還要2至3年才能達到“理想狀態”。目前的試驗稻産量還有待提高,還需大量實驗來尋找“産量”與“出油量”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實現兩者同步提升。但對於水稻油的研究和未來的落地應用,他們很有信心。
鹽鹼地上長出來的蔬菜
這幾天,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喻景權格外牽掛遠在新疆喀什的200多個蔬菜溫室大棚。
“氣溫怎麼樣,長勢怎麼樣,肥料濃度是多少?……”剛得空,喻景權就撥通了新疆佳景農業公司負責人張偉的視頻電話。張偉的農場,53個大棚的番茄苗剛開出花。
“眼下正是我們選育的‘喀什紅’番茄的生長季。採用我們的技術,看似貧瘠寸草不長的鹽鹼地和戈壁灘也能變‘寶地’。”喻景權説。
放下電話,喻景權帶着記者走進浙江大學農科創試驗中心。穿行在一排排種植了番茄秧苗的無土栽培系統中,他説,他和團隊多年致力於推動戈壁設施農業發展和鹽鹼地治理,相關技術已經在新疆、甘肅、寧夏多地以及浙江的海島得到應用。
1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喻景權在浙江大學校內溫室大棚內查看無土栽培蔬菜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江漢 攝
在甘肅酒泉戈壁中,成片蔬菜溫室裏鬱鬱蔥蔥,十多年來,喻景權和浙大師生到酒泉去幫助當地生産優質蔬果、發展戈壁農業,從2008年的三分地發展到如今的10余萬畝。
在浙江舟山岱山島上,本是曬鹽制鹽的鹽田搖身一變成為岱山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在園區的未來農場內,無土栽培的蔬果層層疊疊,鋪展開來。“喻景權院士團隊的鹽鹼水淡化設備和技術的研發,將鹽鹼水中的鈉、氯等離子有效分離出來,不但解決了農業用水難,還降低了用水成本。”浙江海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胡斌説。
“我們研發的新一代無土栽培系統,可持續使用5年,實現管理的自動化;新型鹽鹼水淡化設施,一台機器每天出水50噸左右,可滿足20畝左右的番茄種植。材料更節省、控制更精準。”喻景權説。
喻景權介紹,以前一個農戶只能種一個棚,還可能種不好。用上他和團隊的技術後,可以管理2.5個棚,一年可以增加幾萬元收入。人們吃上好蔬果、有了好收入,不僅如此,思想觀念在改變、科學素質在提升,這是他最樂於看到的。
採訪結束時,喻景權的手機裏又收到了發自新疆大棚農場的圖片。“目前技術應用已基本成熟,不僅是番茄,以後也能種西梅、藍莓和其它經濟作物。新的一年我們還要將大棚增加至400個。”他説。
茶香悠悠的龍井
冬日時節,陽光灑在層層疊疊的茶樹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專家們正穿梭於茶園,仔細觀察茶樹的生長態勢,為將於幾個月後上市的春茶提前做好研究和準備。
在西湖邊扎根60餘年的中茶所,是我國唯一一家以茶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綜合性研究機構。
“優良茶葉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一直是我們幾代中茶人最重要的工作。”中茶所茶樹資源與改良研究中心研究員曾建明説。
在第一代龍井茶種“群體種”基礎上,中茶所科研人員先後育成第二代品種“龍井43”和第三代品種“中茶108”。
1月21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曾建明在種植有“中茶108”茶樹的試驗田內查看新茶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江漢 攝
20多年前,浙江茶園無性係良種化率只有大約32.6%。正是依靠“龍井43”等茶樹品種的推廣,讓浙江茶園無性係良種化率在20年間提升至75%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龍井43”的基礎上,中茶所科研人員又育成“中茶108”。
據介紹,“群體種”通過茶籽落地發芽自然成長繁殖,多品種共生,植株間差異大,導致了鮮葉大小不一,發芽時間也不一致。“龍井43”相較於“群體種”,無論是品質、産量還是效益,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中茶108”發芽特早,在保持“龍井43”的優良特性外,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更強,持嫩性強、氨基酸含量更高,加上適宜的製作工藝,容易有蘭花香,滋味鮮爽。
三代龍井茶種的更迭,不僅品質更優、抗性更強、口味更豐富,還能讓茶芽期提前7至15天萌發。
“俗話説‘早採三天是個寶’,茶葉開採期與茶葉成品質量、價格息息相關。”曾建明説。優良的茶樹品種是茶葉生産的根本和基礎,直接關係着茶好不好喝、好不好賣,也關係到茶農的收入。
如今,以科技為先導,優質茶樹新品種的更多可能性,在國家茶樹種質資源圃(杭州)中孕育。來自全球各地的3700多份茶樹種質資源,以活體的形式被保存在這片土地上。科技的力量正讓中國茶更香、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