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記者魏夢佳)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王科研究員領銜的團隊,使用“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次觀測到銀河系旋臂中心巨分子云的誕生過程。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
人們肉眼所看到的銀河,是一條橫亙夜空的模糊光帶。而在天文望遠鏡裏,這些光線來自於數以千億的恒星。銀河系就像兩頂對扣着的“草帽”,中心是鼓起的核球,“帽沿”上的恒星圍繞中心旋轉。銀河系恒星的分佈並不均勻,而是呈螺旋狀從中心向外延伸,這種螺旋結構被稱為旋臂。
圖為根據天文學家對恒星的觀測畫出的銀河系旋臂結構鳥瞰圖,其中標注了太陽和兩個巨分子云的大致位置。(圖片來源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
王科説,恒星之間充斥着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星際介質,而其中較冷、較緻密的分子云,是恒星形成的溫床。巨分子云是大質量恒星形成的典型場所。此次團隊通過觀測銀河系旋臂中心“盾牌臂”和“人馬臂”的兩個典型的纖維狀巨分子云,發現其中普遍存在冷的氫原子氣體,並觀察到它們正在轉化為分子氣體,“這標誌着分子云的誕生”。
團隊觀測發現,在這兩個巨分子云中的部分緻密區域已有活躍的大質量恒星形成活動,且分子云與恒星的形成過程幾乎同時進行。“‘星’與‘雲’幾乎同時誕生,這種快速的恒星形成的圖景增進了天文學家對恒星形成的理解。”王科説。
圖為團隊使用歐空局赫歇爾空間望遠鏡觀測到的纖維狀巨分子云G47的遠紅外合成圖像,紅色代表冷塵埃、藍色代表熱塵埃。(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此前,天文學家已在近鄰分子云中觀測到原子云-分子云轉化,而這次是國際上首次在遙遠的旋臂中心觀測到分子云的形成,為同類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中國天眼”的高靈敏度、高光譜分辨率和快速掃描成圖能力是此次研究成功的關鍵,這表明其在分子云形成的相關研究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據保守估計,銀河系旋臂至少包含數千個類似的纖維狀巨分子云。目前,我們團隊正使用‘中國天眼’開展有關分子云形成的系統性觀測研究工作,希望能揭示其形成機制,從而更準確地描繪大質量恒星誕生之初的圖景。”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