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且末,借助鹽鹼水還原海水技術和生態智能恒溫循環系統,10萬尾優質海洋魚成功落戶沙漠腹地,為當地産業發展開闢新空間;在浙江青田,標準化冷鏈包裝流程使楊梅保鮮期大幅延長,新鮮楊梅得以遠銷新加坡、阿聯酋等國家,量價齊升讓果農鼓起“錢袋子”……放眼各地,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走進田間地頭,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新動能。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引擎,是催化農業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要素。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推進農業産業機械化、智能化,有利於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延伸農業産業鏈條,提高農業産品附加值,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和産業綠色轉型。近年來,伴隨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我國在農業關鍵技術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農業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實力整體進入世界前列。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科技裝備已成為護航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場景的接連涌現,讓農業生産煥發新面貌。不過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在核心種源、農機裝備等領域還存在提升空間,農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仍有較大潛力,農業科技創新産學研深度融合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須進一步發揮科技力量的引領作用,以技術變革帶動理念變革、模式變革、産業變革,加快塑造農業發展新優勢,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更堅實的科技基礎。
堅持需求導向,提升全鏈條創新能力。農業科技創新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要避免科研、生産“兩張皮”,必須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要、面向産業發展需要的研究導向。一方面,聚焦核心種源、農機裝備、耕地質量、節能節水等關鍵領域,強化前沿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另一方面,立足我國國情農情地情,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一體化創新,以先進技術賦能農業生産加工銷售全産業鏈條。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鹽鹼地綜合治理利用新模式,堅持“以種適地”與“以地適種”相結合,通過搭建技術集成創新&&強化科技驅動力,在鹽鹼地改良、耐鹽鹼作物選育、智能化農機裝備、鹽鹼地生態治理等多領域開展關鍵技術的系統研究和推廣應用,取得了明顯成效。持續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加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將助推農業創新效能的整體提升。
完善協同機制,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引導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動農業産業加快邁向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重要的發力方向。農業企業一頭連着小農戶,一頭連着大市場,在匯聚整合創新資源要素、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上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須不斷創新産學研用協同機制,着力培育更多農業産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領軍企業,鼓勵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長期密切合作,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融通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針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難點堵點,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體系,建立涵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全周期的綜合服務&&,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産品、形成産業,讓農業科研成果産得出、用得上、能獲利,真正惠及廣大農民、助力增産增收。
培厚人才土壤,激發創新活力。抓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效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離不開各類農業科技人才的支撐。完善多層次人才培養培訓體系,造就一支知農、愛農、興農的新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才能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在廣袤田野落地生根。培養契合農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關鍵在於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壯大鄉村人才隊伍”作出的部署中,首次提出推廣科技小院模式。自2009年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以來,科技小院已成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科技成果示範推廣、開展農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開闢了鄉土育人、實踐育人的新路徑,對於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頗具啟示。面向未來,高質量推進新農科建設,用好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員等工作模式,以培養、評價、激勵等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積極性,吸引更多專業技術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施展才華,農業科技創新活力必將更加澎湃。
(作者:史志樂,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