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9月11日電(記者周凱)記者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該局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開展的“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新魚化石材料研究近期再獲新進展,繼濱海涌洞魚後,又發現了距今約4.36億年的新無頜魚類——雙叉苗家魚,相關研究成果在我國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在線發表。
2022年,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敏團隊合作,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發現了“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該化石庫大量保存了志留紀早期完整的魚類化石,將完整有頜類的化石記錄前推了1100萬年,將若干人類身體結構的起源追溯到4.36億年前的化石魚類中,相關學術論文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引起國際學界廣泛關注。
雙叉苗家魚生態復原圖。(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化石發現者之一、重慶地質礦産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陳陽博士介紹,研究團隊使用高精度CT掃描、精細三維重建、全光位圖像等多種手段,使這些化石“吐露”了大量珍貴的解剖學信息。此次新發現的無頜魚類——雙叉苗家魚,屬於盔甲魚類中的真盔甲魚類,與此前發現的靈動土家魚關係密切。系統發育分析顯示,雙叉苗家魚與靈動土家魚共同組成一個單係類群,被命名為“土家魚科”。“土家魚科”已滅絕近4.36億年,它是繼“涌洞魚科”之後,重慶命名的第二個科級古生物分類單元。
據悉,出土的雙叉苗家魚化石保存了與頭甲相連的部分身體,以及位於身體腹面兩側的成對鰭褶,正是這對鰭褶演化為脊椎動物登上陸地的四肢。
雙叉苗家魚身體側線與成對腹側鰭褶。(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主任朱敏&&,“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中的4.36億年前的遠古魚類,以特異埋藏的方式被完好地保存下來,讓人們有機會一睹數億年前脊椎動物遠祖的奇特面貌,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初始環節,改變了世界對於生命演化的傳統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