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行的2024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在區域經濟布局中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連接點,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2023年,全國1865個縣(市、旗),貢獻了全國37%以上的GDP、39%以上的第二産業增加值、46%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帶動和保障作用。
論壇上發布了《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研究成果。賽迪方略縣域經濟總經理余德彪介紹,縣域經濟形成三大模式和四大階段。從發展模式看,一是以江蘇、浙江為代表的“狼群模式”;二是以福建、山東、湖北、四川、湖南為代表的“雁行模式”;三是以貴州、山西、江西、河北、雲南為代表的“獅王模式”。從發展階段看,可分為起步期、積累期、躍升期和爆發期四大階段。處於躍升期和積累期的這類縣域已具有較為完善的産業體系,城鄉發展相對協調,經濟增長穩步而持續;處於爆發期的縣域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明顯的經濟增長,而處於起步期的縣域發展相對較晚,經濟增速有待提升。
研究發現,百強縣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第二産業仍是百強縣發展的強勁引擎;“富民”與“強縣”並重,百強縣人均可支配收入佔人均GDP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工業大縣成為縣域新型工業化的關鍵載體。部分縣域搶抓國際國內發展機遇,依託自身資源稟賦,不斷推動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工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工業量級持續壯大,工業大縣發展模式不斷創新。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理事長金書波&&,當前,全國1800多個縣域碳排放總量佔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0%以上,縣域的空間規模、人口規模、經濟規模與碳排放規模不匹配問題還很突出。部分縣域以煤炭、鋼鐵、石化、建材、有色、傳統電力等傳統高耗能産業為支柱産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與環境雙重約束。要充分發揮縣域資源與生態優勢,釋放經濟發展潛力,進而實現縣域經濟綠色發展。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認為,縣域經濟、縣域工業是國民經濟和新型工業化的基礎層面,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要保持縣域經濟中工業佔比基本穩定。縣域工業要深度嵌入當地城市群、都市圈的産業體系,與當地的主導産業相配套。要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張立&&,要深入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狠抓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穩住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盤。改造提升縣域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優勢産業,加快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推進産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使縣域傳統製造業向好向綠向新轉變。
還要加快培育縣域新質生産力,發展壯大縣域新興産業,加快重大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在關鍵材料、重大裝備、先進工藝等關鍵領域建設一批驗證&&和中試&&,優化製造業創新中心布局。
“要前瞻謀劃縣域經濟發展,超前布局縣域未來産業,打造差異化發展的新優勢。聚焦重點領域和前沿技術創新成果,瞄準引領未來的先導性支柱性産業,立足各縣自身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等基礎優勢,因地制宜謀發展。通過挖掘比較優勢,選準發展未來産業的切入點,不斷培育發展壯大具有本地特色的未來産業。”張立説。(記者 黃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