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又到了動物們繁殖的季節。”這段經典的解説,是很多“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
最近在新媒體&&上,一位名叫“維C動物園”(以下簡稱維C)的博主備受關注,他用“一分正經、兩分清奇、三分幽默、四分莫名其妙”的解説方式,打開了動物知識新地圖,讓網友直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動物世界”。
在維C的動物解説視頻中,北極“糯米糰子”海豹、每年都重新戀愛的雪鸮、沙漠獵手沙貓等動物,都重新煥發出茁壯生命力。幾分鐘的視頻反轉不斷,腦洞大開的解説不僅引發當代年輕人的情緒共鳴,也讓很多人對動物和自然産生興趣,有網友評價“知識以一種狡猾的方式進入了大腦”。
通過“硬”搞笑、“軟”科普,賦予“舊”知識以“新”魅力,維C用年輕態的表達風格,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動物世界”。
兩秒之內“拿下”觀眾
“早上壞”“紅色小魚很好看,好看死了”“豎琴海豹,北極最可愛的小‘豹’貝”……維C的視頻,往往開頭就“語不驚人死不休”,讓觀眾瞬間受到“衝擊”。
“對於短視頻來説,兩秒的跳出率非常關鍵。很多粉絲看了一兩秒覺得沒意思,就會刷走。如果兩秒後他還繼續看,就説明視頻內容有‘戳中’他。”維C&&,在設計視頻結構時,開頭必須“一炮打響”。短短兩秒內,劇情、文案、畫面、音效都得用心設計,必須“拿下”觀眾。
兩秒內吸睛只是第一步,實現視頻近百分百的完播率,每一個5分鐘左右的短視頻,維C都得“安插”幾乎近百個巧思。
在他創作的“爆款”——播放量已突破1.6億的巴布亞企鵝解説視頻中,維C保持了幾乎“一句一梗”的密度,既有“先邁左腳再邁右腳就可以跑起來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兩招不慎,連輸兩盤”這類當下流行的“廢話文學”,又有隨機穿插在&詞中的“鷹逃小嘴”“愛的豹抱”等諧音梗,甚至在視頻結尾處,維C也會略作昇華,用一句“人生就像一盤棋,我不會下棋,那就跑起來吧”,把解説上升到哲學高度。
不只是頻頻閃現的無厘頭金句,維C剪輯編排的創意和節奏更是不按套路出牌,一秒一個小轉折,三句一個大拐彎,就像突然跳閘的電燈,讓人措手不及。
“主角反轉”是維C最常用的“招數”。在他的解説中,真正的主角往往會在假主角“中道崩殂”後再閃亮登場。
“巴布亞企鵝的那期視頻之所以會火,就是因為一開頭就打破了網友的認知習慣。”維C&&,自己特意選擇了顏色鮮艷、有明顯特徵的紅色小魚來開場,等觀眾注意力集中後,紅色小魚突然就被天使鯊一口消滅,讓人心裏一驚。而接下來出現的小鯊魚因背上有刺,僥倖“虎口脫險”,就在網友為“酷斃了”的小鯊魚松一口氣、以為主角肯定是它時,卻再次落入維C虛晃一槍的“陷阱”——“那麼我們今天的主角,正好……不是它!”
種種莫名其妙的轉折,讓眾多網友忍不住吐槽“一個視頻耍我好幾次”,但看到最後,又紛紛&&,維C的解説有一種“平靜的癲感”,讓人越聽越想聽,越看越“上頭”。
30天漲粉200萬
用維C自己的話來説,自己火得特別突然。
“前半年賬號都沒什麼起色,但近一個月以來,每天一覺睡醒登錄賬號都會嚇一跳。”維C&&,現在賬號幾乎保持了日均五位數的增長量,一個月內全&&漲粉200萬,“做夢也沒想到粉絲增速會這麼快”。
“我一般不愛看紀錄片,但這種我就喜歡看了”“你是第一個説了上半句讓我接不上下半句的種子選手”……不僅是視頻瀏覽量、點讚數持續走高,維C的視頻評論區也常常“人滿為患”。“一句話證明你看過他的視頻”,引發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積極“跟帖”,甚至有人專門把視頻中的金句一一列出進行總結。
喜愛維C的網友還自發組建起了粉絲群。他們不僅在群裏“催更”,還會時不時在群裏模仿維C解説的口吻互相調侃。“我在視頻中有時會説‘早上壞’,現在每天早上粉絲都在群裏用這三個字排隊‘打卡’刷屏,跟彼此打招呼。”
維C&&,網友們因為相同的喜好在自己的視頻賬號下“相遇”,對自己來説也是一份挺有意義的收穫,“就好像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解憂雜貨舖’,大家既能在這裡釋放情緒,也能一起交流思想。”
維C的粉絲中不乏學生群體,他們看過視頻後,紛紛為“00後”成功接過《動物世界》的接力棒而歡呼雀躍,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動物世界”,甚至不少還在上小學、中學的粉絲也積極為他“打call”。
令維C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還在讀六年級的粉絲——小林。小林的家長給維C留言,説孩子每天回來第一時間就要刷他的動物解説視頻,對他特別崇拜。為了鼓勵小林,維C和他約定,如果學期末能有兩門科目超過90分,自己就教他剪視頻。
本以為只是一句口頭的鼓勵,但維C沒想到的是,期末成績一出,小林的家長興奮地跑來反饋,孩子的語文和數學都考了90分以上,他也遵守約定給小林上了幾次視頻剪輯課。“收到反饋的那一刻讓我特別有成就感,原來我不僅能通過製作視頻給大家帶來快樂,也能和他們建立真實而正向的&&,彼此都獲得前行的動力。”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當被問及“你覺得自己為什麼能火”的時候,維C思考了一會兒,緩緩説出兩個字——“勤奮”,説完還略顯羞澀地低下了頭。
與視頻中熱梗頻出的耍寶人設不一樣,私底下的維C安靜、內斂、“輸出”極少,完全沒有視頻裏的各種“花活兒”,每天過着圖書館、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
“每條視頻我至少要花三到五天的時間準備,才能夠保證質量過關。”維C坦言,自己每天早上10點到圖書館,晚上9點圖書館熄燈,回宿舍後再繼續加班到11點,這樣的作息他已堅持了近100天。
維C的素材庫中儲存了近300部紀錄片,每開啟一個新的動物專題,他都要花數十個小時篩選出至少30個G的素材量,確定出一個大概的故事框架,構思相對應的解説文案後再進行剪輯創作。
解説文案是視頻能否成功“出圈”的重中之重。相比於早期的作品中一條視頻産出10到20條金句,維C現在的作品基本上每3秒就要插入一兩個趣味點。“現在大家的幽默閾值越來越高,除了增加趣味點的密度,更要提高質量,所以我得先説服自己,選擇和設計能讓我笑出來的點。如果連自己都説服不了,那就更説服不了觀眾。”
在維C看來,“厚積薄發”是最靠譜的“整活”方式。走路、吃飯、聊天……任何一個思考和搜尋熱梗的時刻他都不會放過,就連睡覺前也會“猶豫再三”再進入夢鄉,生怕錯過突如其來的靈感。“平時一定要積累,臨時起意去構思那麼多梗,説實話是很難的。”
正因為如此,維C的視頻解説越發出其不意卻又嫁接無痕,動物們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被演繹成了一個個精彩有趣的小劇場——身高不足30厘米的穴小鸮用“食物的食物”吸引“可愛又可口”的游客蟋蟀,“頂級腹愁者”熊貓每天花十一個小時來幹飯,看似整日無所事事的日本獼猴泡溫泉卻異常自律……即便維C在簡介裏寫道“全是整活無心科普”,但還是有很多人從視頻裏學到了不少知識。
互聯網的世界瞬息萬變,維C不希望自己的視頻出圈只是曇花一現。他給自己換了一台剪輯效率更高的電腦,保持着幾乎三天一更新的發布頻率。“每一期視頻我都爭取再多創新一點點,只有不斷優化、不斷突破,才有可能一直長久地走下去,才能讓更多人感受到我們這代人的動物世界的奇妙魅力。”(記者 朱雨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