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衛星批量化生産新模式——探訪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24 17:15:26
來源:新華網

打造衛星批量化生産新模式——探訪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字體:

  新華社上海4月24日電 題:打造衛星批量化生産新模式——探訪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孫青

  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微波暗室,科研人員進行批量化生産的衛星單機測試(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穿上防靜電服、戴上防塵帽、經過“風淋房”,走進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潔凈廠房,眼前呈現出一條脈動式衛星生産線,主結構安裝工位、單機安裝工位、衛星電測試工位……依序排列,一目了然。

  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廠房,工作人員檢測批量化生産的單機産品精度(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作為我國低成本、大批量衛星研製生産的“試驗田”,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成功打造了衛星批量化生産新模式。按照這一模式,可以像生産汽車一樣生産衛星。在第九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廠房,工作人員檢查批量化生産的衛星姿控組件(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傳統衛星生産是一個高精尖的小眾行業,生産模式一般是衛星放在工位上不動,不同工藝的工人前來進行組裝測試。”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胡海鷹説,“我們打造的脈動式生産線,是讓衛星隨着不同的工藝流程流轉,能夠大大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為此,從衛星的系統設計,到供應鏈管理,再到整星生産,我們都進行了探索和創新。”

  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廠房,工作人員對批量化生産的衛星姿控組件進行檢測(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近年來,隨着國內外商業航天迅猛發展,衛星小型化、自動化、低成本技術加速發展,推動了衛星規模化部署,眾多低軌巨型星座計劃催生了龐大的市場需求。打造自動化、集成化、批量化的衛星生産流水線,實現低成本工業化的衛星生産,是新航天時代的現實需求。

  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組建了一支攻堅克難的“創新尖兵”。為了整合衛星生産鏈,做到工業化標準化管理,研發人員用數字化方法,重構了從設計、研發、生産、測試到在軌運維的全過程,建設了涵蓋設計開發、工藝製造、集成測試等環節的先進技術研發&&,實現了設計-工藝-生産全流程數字化。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廠房,工作人員檢測衛星太陽能帆板。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記者看到,在衛星太陽能帆板機構生産車間,許多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以前,這樣一塊太陽能帆板要在全國範圍內流轉一圈後才能回到這裡總裝,現在供應商將生産設備前置到衛星廠房,在廠房裏就能實現閉環流轉,大幅減少了流轉時間,提高了生産效率。”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科研二處副處長朱曉鋮説,“我們希望,可以通過跟更多的供應商開展類似合作,在這座廠房裏打造一個‘元器件進來、整星出去’的高效衛星生産模式。目前,我們已建有三條脈動式整星生産線,具備年産300顆衛星的生産能力。”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廠房的産品交付區,工作人員檢查批量化生産的衛星姿控組件。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根據《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産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2025年)》,到2025年,上海將具備年産50發商業火箭、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製造能力。

  4月18日拍攝的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技術研發實驗室一角。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要想富、先修路,在太空也是這個道理。目前我們批量生産的主要是通信類衛星,這好比是在太空中修建一條高速公路。等這條高速公路修好了,屆時可能會有更多的遙感觀測、科學研究、導航服務等各種衛星的批量化生産需求。未來,我國衛星産業應用一定會百花齊放!”朱曉鋮説。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