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3月31日電 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預測,地球兩極冰加速融化正在影響地球自轉速度,這將導致歷史上首個負閏秒推遲三年出現。
論文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裏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學家鄧肯·阿格紐利用衛星數據,研究了地核運動和氣候變化等對地球自轉角速度的影響。
文章説,近幾十年來,地核液態部分自轉角速度以恒定變化率持續下降,這導致地球其餘固態部分自轉角速度增加。在這種效應影響下,如果不考慮兩極融冰,地球上可能最早於2026年需要進行首次負閏秒調整。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冰融化加快,部分地球質量從兩極向赤道附近轉移,這導致地球自轉角速度減慢。受此影響,首次負閏秒調整可能將推遲到2029年。
世界上有兩種常用計時系統,分別是基於地球自轉的世界時(UT)和基於原子振蕩周期的國際原子時(TAI)。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不均勻性,隨着時間推移,兩個計時系統之間會出現時差,因此有了“協調世界時”(UTC)的概念。“協調世界時”以國際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盡量接近世界時。
閏秒是1972年以來為使“協調世界時”接近於世界時的時刻,而對“協調世界時”人為增加或刪減1秒的調整,即當世界時和國際原子時之間相差達到0.9秒時,就將協調世界時向前撥1秒(刪減1秒,即負閏秒)或向後撥1秒(增加1秒,即正閏秒)。迄今全球已進行過27次閏秒調整,均為正閏秒,負閏秒從未被使用過。
閏秒對需要精準對時的計算機系統造成巨大干擾。2022年第27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最遲不晚於2035年廢除閏秒,並要求各方協商提出一個可以將“協調世界時”持續至少百年的新方案。
專家指出,從計量學角度來看,首個負閏秒推遲三年出現“是個好消息”,但這不應被視為全球變暖有利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