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堪培拉11月16日電(記者章建華)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6日發布新聞公報説,該機構研究人員和同行分析了過去3000年南半球大氣中一氧化碳濃度變化,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各國採取的干預措施有積極效果。
公報説,該機構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分析了從南極冰層中取回的樣本,這些樣本中含有歷史上被封入其中的氣泡。通過分析相關數據,他們得出了過去3000年南半球大氣中一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曲線。
一氧化碳是一種有毒氣體,它還會通過與羥基反應、降低大氣中羥基濃度來影響氣候變化。羥基是大氣中的天然“清潔劑”,能去除大氣中一些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例如甲烷。燃料燃燒等過程中常産生一氧化碳。
分析顯示,大氣中的一氧化碳濃度在工業革命時上升,隨後在20世紀的多數時候加速攀升,在80年代早中期達到峰值,但自80年代末以來,一氧化碳濃度呈現穩定甚至下降的趨勢。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研究人員戴維·埃瑟裏奇説,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大氣中一氧化碳濃度下降,與許多國家要求汽車配備催化式排氣凈化器的時間一致。催化式排氣凈化器能將包括一氧化碳在內的有毒廢氣轉化為毒性較低的物質。
埃瑟裏奇認為,降低大氣中一氧化碳濃度不僅減輕了空氣污染,也有助應對氣候變化,這是科技和政策協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一個成功例子,對於氣候變化等問題也有啟示意義。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