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 15 17:39:19
來源:新華網

赤道海域:乘船前往南極的“必經之海”有何特點?

字體:

  新華社上海11月15日電(記者張建松)正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北京時間11日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海域成功救援一艘求救船隻和4名船員,在我國南極考察歷史上又留下一段佳話。

  赤道海域是我國南極考察隊乘船前往南極的“必經之海”,那片海域有何特點?風光怎樣?

  赤道海域的黃昏風光。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在全球海洋大家族中,赤道海域最為顯著的特徵是高溫、高濕、多降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島分院常務副院長徐晶研究員介紹説,由於赤道海域位於接近垂直接收太陽輻射的區域,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相對較多,海表溫度較高,同時海水蒸發率也高,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大,濕度較高,從而使得赤道海域天氣炎熱潮濕,降水多。

  一隻海鳥在赤道無風帶海面飛翔。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由於赤道無風帶的存在,赤道海域的海況一般相對較好。“赤道無風帶,又稱為打盹帶、低風帶或赤道馬蹄帶,是赤道附近的一個特殊地帶,大約位於北緯5度和南緯5度之間的赤道兩側、幾百公里寬的區域。此區域的特點是風速低、甚至無風,空氣相對靜止,但並不意味着完全沒有風。”徐晶説。

  記者在參加中國第24次和第30次南極考察過程中,對赤道海域風平浪靜、晨昏之際雲蒸霞蔚的美景,留下了深刻印象。按照傳統的航海習俗,穿越赤道是航海中的一件大事,船隻要舉行過赤道儀式。在我國歷次南極考察中,考察隊都會舉行簡單而熱烈的紀念活動。

  赤道海域的“落日熔金”。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赤道海域不僅風光優美,更在全球氣候和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據徐晶介紹,赤道附近的海洋表面流動受到赤道高溫和季風影響,形成了熱帶海流和洋流,如赤道洋流、巴西洋流等。他們對全球海洋循環和能量傳輸起着重要作用,影響着全球氣候和生態系統。

  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營養鹽和適宜的海洋環境,還使得赤道附近海域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包括各種魚類、珊瑚礁、浮游生物等。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河流的沖淡水也為海洋生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海島風光。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北京時間11日,“雪龍2”號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海域成功救援的那4名船員,均為巴布亞新幾內亞漁民,因船隻燃油和蓄電池耗盡而遇險。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海域拍攝的海豚。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位於赤道附近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由600多個島嶼組成,有關海域極易受到上升洋流、海岸逆流等影響,多股洋流交匯,為海洋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再加上來自赤道上升流的周期性延伸,以及附近陸地高降雨量的水汽滋養,使得該國漁業資源豐富,尤其是金槍魚産量極高。”徐晶説。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00601129976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