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6月2日電(記者岳冉冉)由我國科學家牽頭發起,多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靈長類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進展。《科學》雜誌在北京時間6月2日發表了一組8篇論文,公布了27種靈長類動物基因組數據。
“靈長類基因組計劃”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率先提出,由中國、美國、德國、英國等多個國家超過50個科研機構及學校院所,100多位科學家共同參與。
圖為6月2日《科學》雜誌封面
這是一項規模宏大、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目標是用10年時間分三期完成地球上已知520多種靈長類動物的基因測序工作,測定出靈長類每一個物種的DNA序列,繪製靈長類基因組圖譜,破譯這些人類“近親”的遺傳信息,為靈長類動物的保護,及生命科學、醫學等領域的發展開闢道路。
目前,這一計劃第一期已經完成,這組論文公布了27個物種基因組數據,包括長臂猿、葉猴、金絲猴、眼鏡猴等珍稀瀕危的靈長類物種。
“靈長類基因組計劃”第一期公布了基因組數據的部分靈長類物種:(從上到下,從左至右)蜂猴、滇金絲猴、川金絲猴、白頰長臂猿、山魈、環尾狐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曉鋒供圖)
“靈長類基因組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吳東東介紹,這個系列成果涵蓋了靈長類研究的多個熱點領域,厘清了靈長類動物的系統發育關係;揭示了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多樣性特徵及演化歷史;解析了靈長類動物大腦、體型、骨骼、感官、食性等複雜性狀的演化機制;發現了寒冷與亞洲葉猴社會演化的關係;解析了靈長類動物雜交成種事件;構建了非人靈長類的基因變異圖譜,並推測部分關鍵基因突變的潛在功能。
吳東東在介紹靈長類關鍵節點的進化時説:“研究發現,靈長類的祖先是在夜晚活動,當它們開始晝行後,很快進化出紅、綠、藍三色視覺,有了三色視覺就可以識別水果成熟,它們感受甜味的基因開始改變。我們對基因進化的先後順序的解析,有助於了解靈長類尤其是人類的起源。”
“靈長類基因組計劃”是靈長類領域重大基礎性原創成果。“我們希望破譯地球上520多種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了解它們的基因密碼。”吳東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