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3月24日電 題:記者手記:菇農也會寫論文
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春風起,乍暖還寒。許萬昌在自家棚裏解答完其他菇農的問題後,終于有了空閒時間。
許萬昌是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周店村村民,今年61歲,有40多年菌菇種植經驗。他的大棚中間有一條軌道,方便用推車搬運貨物,兩側有一排排白色菌袋,堆疊整齊,約半人高,平菇像花一樣“盛開”在菌袋的一端。
提起論文,許萬昌打開了話匣子。“別看我只有高中學歷,但已經發了8篇論文,而且第9篇也寫完咯。”他説。
許萬昌介紹,1981年,他在福建等地接觸到了食用菌栽培技術,回村嘗試建棚種菇。“我是村裏第一個菇農,當年就掙到錢,附近就有十幾戶要跟我學。”
為了不斷掌握新知識,他四處搜集與菌菇相關的雜志和期刊,並認真學習相關文章。“但我和別人種的菌種不一樣,所處地區的氣候也不一樣,我琢磨著,如果我也寫篇論文分享經驗,也許會幫到其他菇農。”許萬昌説。
2001年,許萬昌發表了第一篇論文,對如何讓平菇種植高産高效表達了看法,並被附近菇農偶然讀到。許萬昌説:“有一天,他拿著雜志跑到我棚裏,説這篇文章幫了他大忙,我很受鼓舞。”
聊城市農業農村局多種經營科科長劉磊介紹,在許萬昌的帶動下,2005年,全村投料就達700萬公斤,周店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菌菇村”,如今附近幾個村也開始發展菌菇種植。
從平菇輕簡化栽培技術到栽培新材料利用,多年來,許萬昌始終將“高質、高産、高效、低成本”作為“科研”課題,並與實踐緊密結合,一邊種一邊寫,多篇論文刊登在農業類核心期刊,獲得不少專家“點讚”。“我每年都嘗試不一樣的種植方式,現在正在棚裏做羊肚菌晚播種和大袋雞腿菇覆土出菇試驗。”許萬昌説。
2019年,許萬昌獲得山東省農民農藝師職稱。2021年,許萬昌被授予齊魯鄉村之星稱號。
自2018年起,山東打破學歷、論文、科研成果等條框限制,堅持能力業績導向,試點推行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對于取得新型職業農民初級、中級、高級職稱的個人,人社部門和農業部門將給予3000元到8000元的一次性補助。
如今的齊魯大地上,“田秀才”“土專家”不斷涌現,從兩院院士、“泰山學者”到基層能手的人才矩陣已經構建。記者了解到,齊魯鄉村之星每年評選人數擴大到800人,通過“直評”取得中高級職稱的基層人才超11萬名,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270萬人以上,鄉村人才隊伍日趨壯大。
“最近我越來越忙了。”許萬昌説。問起緣由,他掏出手機打開短視頻平臺,展示起自己制作的科普視頻,以及互動區裏大量網友的提問。“您現在把互聯網當‘期刊’發表‘視頻論文’了?”他聽後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