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成數字經濟助推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7/06 09:14:16
來源:中國電子報

大數據成數字經濟助推器

字體:

  十幾年間,以網絡購物、共用經濟、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2020年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在GDP中的比重達到38.6%;數字政府建設成果初具,逐漸形成垂直、分化的産業鏈分工,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1950億元,超過半數省級行政單位發布了專門的數字政府戰略規劃文件;圍繞“數據資源、基礎硬體、通用軟件、行業應用、安全保障”的大數據産品和服務體係初步形成,截至2021年12月,全國遴選出338個大數據優秀産品和解決方案,以及400個大數據典型試點示范。

  大數據,儼然成為經濟社會的重要推動力。

  大數據應用政策環境逐步完善。黨中央、國務院圍繞數字經濟、數據要素市場、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布局等作出一係列戰略部署,建設促進大數據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有關部委出臺了20余份大數據政策文件,各地方出臺了300余項相關政策,央地協同、區域聯動的大數據發展推進體係逐步形成。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在大數據技術應用推廣初期,基于大數據技術應用帶來的新機遇,對大數據發展的方向和框架進行了頂層設計。2016年11月,網絡安全法正式出臺,正式以法律的形式進行個人資訊保護,為大數據的蓬勃發展築牢安全底線。同年12月,工信部印發《大數據産業發展規劃(2016—2020)》,對大數據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發展要點進行了規劃,從體制機制、法規制度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建議。2020年4月,《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並稱為五種生産要素,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數據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2021年11月,《“十四五”大數據産業發展規劃》發布,宣布大數據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夯實産業發展基礎、構建穩定高效的産業鏈、打造繁榮有序的産業生態,我國大數據産業從規模增長向結構優化、品質提升轉型。同時該規劃提出要加強隱私計算、數據脫敏、密碼等數據安全技術與産品的研發應用,凸顯出大數據産業發展的理念變化,從注重效率到愈加關注人的需求。

  大數據提升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水準。為解決政務服務“蓋章流程繁瑣”“辦事手續復雜”等問題,我國地方政府紛紛開展電子政務係統改造升級工作,“一雲一網一平臺”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的“標配”。我國省一級政府已經全部開通政務服務網站,涵蓋全部36座典型城市,其中27個省級行政區專門成立了數據管理的專業運營機構。“網上治理”成為政府工作新方式:浙江省上線運作全省統一執法監管係統,2020年累計開展掌上執法221萬次,掌上執法率已達90.6%;山東省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省級共用平臺累計提供服務44.3億余次,全省政務服務事項可網辦率超90%,291項高頻民生事項“全省通辦”,98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238類證照“亮證即用”;平臺化治理優化重塑業務流程、壓縮審批時間,使政務服務更高效:山西省使用政務服務平臺,使採礦權審批效率提升了15倍,煤成氣項目審批時限由原360個工作日以上壓縮至73個工作日。河南省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服務,業務流程得以優化,審批環節得以精簡,企業開辦所需時間從4個工作日壓縮到3個工作日,其中9個省轄市實現了1天辦結。

  大數據提高了行業數字化水準。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經濟發展各個領域數據化應用創新快速推進。“十三五”時期,我國大數據産業快速起步,産業規模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産業基礎日益鞏固,産業創新日漸活躍,以專利受理總數全球佔比近20%的比例,成為全球第二大相關專利受理國。2021年,我國大數據産業規模突破1.3萬億元,大數據産業鏈初步形成。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深度推進,市場規模連年上升,至2019年已達到146.9億美元,較2016年翻了1番,預計今年將達到346億元,在全國形成了環渤海、珠三角、東北、西北、中部、長三角、西南地區七大區域。農業大數據覆蓋到耕地、播種、施肥、殺蟲、收割、存儲、育種等各個環節,可基于遙感估算農作物種植面積、單産與災害資訊等,既能夠為生産種植提供建議,又能夠預測農産品生産需求,輔助農業決策,達到規避風險、增産增收的目的。在服務業,大數據技術不僅能夠幫助服務型企業更好地進行服務行業市場定位,實現基礎業務優化升級,還同5G、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一道催生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我國數字産業化與産業數字化規模,2015年至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不到20萬億元發展為將近40萬億元,規模翻了一番,其中服務業數字經濟規模佔比最高、增長最快,在“十三五”時期達到了18.2%的年均增速,成為疫情期間的強勁經濟支撐力。

  大數據提升了居民生活幸福感。網上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的建設簡化了辦事流程:安徽省開發上線的7×24小時政務服務地圖,推行既有空間位置又有服務事項,無需等待工作日,用戶可實現查詢、辦事的“隨時辦”;山東省將小學報名納入到網上政務係統中,家長無需為孩子入學報名徹夜排隊,只需通過APP便能實現孩子入學報名;浙江省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實現率達100%,71家省級單位895個部門間辦事事項實現“一網通辦”。醫療大數據的應用為患者居民就醫提供了更多科學參考:電子病歷實現了患者個人病史、家族病史、過敏症、醫療檢測結果等數據在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存儲和共用,既能夠輔助醫生科學決策,又能夠幫助病人掌握自己的用藥、診療等歷史情況。交通大數據將公共交通到站資訊、地面交通擁堵情況、停車場空余車位等資訊進行打通,打開手機APP,平臺便能為用戶出行推薦最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降低了城市擁堵率,也提升居民出行便利程度。

  技術的迭代不會止步,在未來,隨著大數據的應用普及,時代將賦予大數據更重要的社會責任。賽迪顧問雲計算與大數據産業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匯曾提出大數據創新與應用的諸多可能:數據品質管理能力仍將持續提升,統一數據開放共用平臺將持續搭建;大數據平臺和數據庫的部署形式從私有部署向雲端部署轉變,利用雲原生,未來大數據技術産品可實現彈性擴縮容,將應用介面函數化,開放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通過抽象大數據開發過程中常用的技術和流程,提供統一的開發界面,可進一步降低開發門檻;零信任概念逐漸被引入數據安全技術體係中,傳統網絡邊界的保護方法正因此改變,隱私計算技術正成為數據流通的保護傘……

  這十年,大數據的發展應時而動。未來十年,時代也將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大數據在中國的故事,未完待續。(姬曉婷)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