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專家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雲霽:我願為科研事業而燃燒-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01 07:59:50
來源:新華網

科技自立自強專家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雲霽:我願為科研事業而燃燒

字體:

新華網北京5月1日電 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雲霽:我願為科研事業而燃燒

新華網記者 陳聽雨

心中有信念,眼裏有光芒。

初見陳雲霽,他身穿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統一訂制的淡藍色襯衫,戴著一副眼鏡。和學生們在一起,分不清誰是老師,誰是學生。

2022年“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在中科院計算所一間布置古樸的會議室裏,在人工智慧之父艾倫·麥席森·圖靈和電腦先驅查爾斯·巴貝奇的畫像下,計算所副所長、研究員,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雲霽和新華網展開了對話。作為一名資深“理工男”,陳雲霽打破了外界對程式員木訥的固有偏見,談吐不凡,名家名著,脫口而出,引經據典,娓娓道來。

圖為中科院計算所副所長、研究員,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雲霽。新華網記者 陳聽雨 攝

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4歲在計算所取得博士學位,29歲晉升為研究員,33歲獲中國青年科技獎,37歲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外人眼裏,陳雲霽是大器早成的天才型選手。

然而在陳雲霽心中,求學、成才一路走來汗水相伴。興趣驅動、深植理想、科研報國,陳雲霽有著探索人工智慧星辰大海的深切執著,展現了新一代科學家“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的信仰與追求。

童年時,向往科學的種子植根心中

科研的興趣從小培養,父母的影響巨大。父母的言傳身教,讀書求學的經歷,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陳雲霽的工作和思維模式。

圖為1985年9月陳雲霽(右)與弟弟合影。受訪者供圖

1983年,陳雲霽出生于江西南昌,成長在知識分子家庭。“我的父親是一名電力係統工程師,母親是一名中學老師。”在上世紀80年代,如果問一個小朋友長大以後的夢想是什麼,很多人都會回答:當科學家!陳雲霽説,“的確如此,我父母希望培養我和弟弟對科學的興趣,就是希望把我們培養成科研人員。”

他回憶,小時候看的數學競賽書,有的在他還沒出生時,父親就已買好了。“父母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他們給了我初始的推動,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朝這個方向努力了,是他們在我年幼時就把科學的理想注入到了我的精神中。”陳雲霽説。

“所以現在當我的孩子問,爸爸你是幹什麼工作的?我就會回答,爸爸是探索宇宙奧秘的。當我要去上班了,就告訴孩子,爸爸去探索宇宙奧秘了。”陳雲霽笑著説,“我也希望把從事科研工作的種子,植根在孩子的心中。

陳雲霽從小在數學上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三年級時把全部小學數學課程學完,9歲小學畢業時,已經把初中數學課程學完,同時考上了南昌十中的少年班。5年後,14歲的陳雲霽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圖為1996年8月陳雲霽(前排中)在南昌十中少年班。受訪者供圖

“讀大學時,印象中同學們很少有比吃穿的,大家好像對物質上的東西都不是特別關注。誰科研做得好,誰在大學期間就能發現科學研究成果,同學們就會非常佩服。”陳雲霽説。

陳雲霽認同一句話,“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後,剩下的東西”。在大學中,這無疑就是一種深厚的科研文化,以至于塑造了陳雲霽的人格和思維模式。

搞科研,沒有那麼多戲劇性的故事

大學三年級時,陳雲霽抱著對晶片研究的興趣和熱情把電腦係所有實驗室的門敲了個遍,問是否接收本科生。最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電腦體係結構的周學海教授所在的實驗室收下了他。大學最後一年,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制國産通用處理器(龍芯1號)。2002年,陳雲霽如願以償來到計算所,跟隨胡偉武研究員碩博連讀,成為當時龍芯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

中科院計算所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電腦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機構,研制了我國第一臺通用電子電腦,是中國電腦事業的搖籃。來到計算所後,陳雲霽進一步堅定了科研理想和信念。“能來到中國電腦事業的搖籃,如果不好好從事科研工作,我會覺得對不起這樣的學習機會,也對不起自己。”陳雲霽説。

25歲時,陳雲霽成為8核龍芯3號的主要架構師。龍芯已從單核發展到多核了,設計復雜度大大提升,在資源十分匱乏的條件下,陳雲霽和同事們不斷摸索,提出了快速完整的存儲一致性檢驗方法,解決了多核處理器驗證這一難題,使龍芯3號設計的正確性有了保障。

“那時壓力非常大,就一個星期接著一個星期地住在實驗室裏工作,夏天一個星期回去洗一次澡,平時就一直在那,對著螢幕不斷地工作,經常會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比如早上開始工作,等感覺餓的時候,可能已經過了十個小時。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時,好像生理上的信號都已經被壓制了,感覺不到饑餓了。要説我們整天埋頭在實驗室幹什麼?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坐在那寫代碼,寫完代碼調代碼,每次看到自己寫的代碼中的問題被解決掉之後,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快感,這有點像福爾摩斯探案的過程。”陳雲霽説。

圖為陳雲霽在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計算所放假,陳雲霽在一個沒有空調的宿舍裏寫論文。雖然揮汗如雨,但難掩內心的激動和對研究成果的期待。

論文最終被體係結構領域三大旗艦會議高性能計算架構國際研討會(HPCA)錄用,這也是HPCA發表的首篇第一作者來自中國大陸的論文。

2018年2月,世界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刊登了一篇名為《China’s AI Imperative》的文章,將陳雲霽團隊的深度學習處理器晶片研究成果評論為“開創性進展”,並將他們評價為該領域的“先驅”和“公認的引領者”。這表明,中國團隊在深度學習處理器領域多年潛心鑽研的成果已受到國際學術研究組織的關注和認可。

陳雲霽把研究當成興趣,就是在為自己的興趣工作。“我們不太分周一、周二、周三……周末,就好像一個上足了發條的鐘,除了吃飯和睡覺,基本上都在這裏走著。如果您晚上到計算所來的話,就會看見辦公樓燈火通明,可能對科研人員來説,晚上是最寶貴的科研時間。因為科學研究的狀態有點像冥想,我需要‘入定’,隨著白天的喧囂被夜晚吞噬,外界的紛繁蕪雜褪去,心情平復下來,然後完全進入思考模式。”

“科研工作就是在解決一個問題後,總會冒出新問題,然後永不停歇的一個過程。感覺像爬山,每一步都非常累,但驀然回首,已經爬了這麼多級臺階,放眼望去,風景獨好。但爬山的過程,充滿了不斷探索的努力和艱辛。”陳雲霽説。

做好基礎性研究,為科技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二十多年來,陳雲霽一直工作在國産處理器晶片研制的第一線,研制了一係列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處理器晶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電腦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等獎勵。他還曾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獎勵,並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等資助。

圖為陳雲霽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目前,人工智慧晶片的應用場景已非常廣泛,比如圖像識別、智能交通、智能語音等等。在陳雲霽看來,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必將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産率。“智能技術賦能萬物,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每一個人在生活中享受到技術帶來的便捷和美好。”他説。

智能時代來臨,眼見風雲千檣,陳雲霽感到義無反顧。“究竟什麼樣的抽象能讓神經網絡涌現出更強的人工智慧?也許答案遙遙無期,但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讓機器更好地理解人類,幫助人類,服務人類,甚至有一天,機器能夠像人一樣聰明。”

陳雲霽稱,“技術創新,是計算所的使命之一。如果從積體電路的全球整體研究上來看,第一個電晶體,第一個積體電路晶片,包括隨後的一係列積體電路的原始性創新,可能不是發生在中國。但未來如果我們把基礎研究做好,發現創新性的基礎原理和方法,在科研上做出更多真正基礎性、原始性和引領性的工作,那麼就能為整個人類的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曾提出,“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推動了整個人類的進步。

在陳雲霽看來,“科研是自己的興趣,是理想與信念,更是畢生追求的事業,我願意為此去燃燒。”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