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專家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何小虎:匠心傳承背後的“鑽”勁-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01 09:47:49
來源:新華網

科技自立自強專家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何小虎:匠心傳承背後的“鑽”勁

字體:

新華網北京5月1日電 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何小虎:匠心傳承背後的“鑽”勁

新華網 谷雨

何小虎説,“鑽”代表著兩層意思,一方面是“鑽削”的技術,多用于火箭發動機的渦輪泵和推力室相關零部組件精確加工領域;另一方面是“鑽研”的態度,他希望能在工作崗位上繼續探索,把發動機制造得更加穩定和可靠。

1986年出生的何小虎,被譽為火箭心臟“鑽刻師”。作為航太科技六院西安航太發動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發公司”)最年輕的技能專家,目前從事以載人航太、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間站等為代表的各型號液體火箭發動機噴注燃燒係統相關産品的精密加工。

這意味著,何小虎的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産品的精度直接影響著火箭發動機及飛行器能否精準入軌,絲毫差池都會導致火箭發射的延誤甚至失敗。信奉著打鐵還需自身硬的何小虎,靠著勤勉踏實和靈活創新,在不斷精進自身技術、掌握更多設備操作方法的同時,挖掘機床設備潛能,為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精密制造奉獻自己的能量。

天問一號、北鬥導航、嫦娥登月......從古至今的“飛天”夢想,正在逐漸照進現實,中國航太人用一個又一個成就照耀星空,這背後離不開一代代航太人的實幹付出。從“小徒弟”到“老師傅”,何小虎瞄準液體火箭心臟“鑽刻師”的目標,苦幹實幹加油幹,在實現航太報國的人生理想路上披荊斬棘。

萌芽:電視機裏的航太夢想

2009年,何小虎從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畢業,以實操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300多人中脫穎而出,進入西發公司,成為一名數控車工,步入事業新階段。

彼時的他,被油然而生的榮耀感充盈著。回想起17歲時電視機前歷歷在目的畫面——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進入太空的新聞報道,關于航太夢想的種子就此發芽,至今想起仍然心緒沸騰著、激動著,那是中國首次成功發射載人航太飛船。

在得到這份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之前,何小虎向往著、奮鬥著,為成為航太人這遙不可及的夢想努力著。這個來自陜北延安的農村娃,生活環境較為艱苦,全身心在家裏學習、看書,是苦中作樂的幸福。高中畢業之後,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微笑和淚水交織著,他知道離夢想進了一步。

剛進大學,何小虎聽説航太院所每年都會來學校招聘優秀畢業生,“發動機”“火箭”這樣的詞語,讓夢想變得具象化了。除了學習理論知識,泡在實訓基地,刻苦練習,培養技能,增進技術,整整大學三年何小虎把時間發揮到極致。何小虎大學時期成績名列前茅,並且頻頻在國家級比賽中獲獎。

勉之期不止,多獲由力耘。臨近畢業,航太六院到學校招聘畢業生,何小虎也即刻報了名。雖然面試過程中,何小虎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能否入選,但這一千多個日夜有目共睹的努力,助力了他的夢想。最終,何小虎以優異成績進入西發公司,為大學三年毫不松懈的耕耘的學習生涯,畫上了完美句號。

何小虎把好消息告訴了家人,他的父母總會在其他人問起的時候,説上一句“我兒子是幹航太工作的!”何小虎認為這份工作很有意義,能看到將來自己發展的空間和高度,他的航太夢想之路,也就此翻開全新篇章。

成長:穿上藏藍色工裝

進廠第一件事,就是發印著“中國航太”的藏藍色工裝。何小虎心裏美滋滋,激動得內心飄蕩著五個字——“中國航太人”。對于何小虎來説,只要穿上這身衣服,就得以更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對産品的品質負責。

萬事開頭難。剛從學校畢業的何小虎,第一步是要成為合格的航太人,做好基礎工作是首要任務。與上學只需要反覆做零件、磨刀等基礎操作不同,代碼被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對代碼很陌生的何小虎犯了難,每天大量重復練習動作,認真對待每次打磨,但總磨不好鑽頭,報廢率依舊很高。

迷茫中,何小虎意識到哪怕是最基礎的工作,也需要腦手結合才能做好。他買了關于機床指令的書,每天早上趁熱機器的時候,學習指令內容,然後按照步驟仔細加工産品驗證,到晚上11點多才回去休息。

周而復始,三年時間過去了。何小虎每天重復把産品裝到數控機床上,加工完後從數控機床上取下來測量,把它清洗完放到規定位置。在同事和董效文等師傅的鼓勵和支援下,從200遍到300遍,沒日沒夜的堅持終于讓他可以穩定操作,熟練掌握了機床特性和先進加工技巧。

2016年,他參加國家一類大賽榮獲陜西第一、全國第四,成為陜西參加該項賽事的最好成績;2017年,參加中國大能手選拔賽,成為陜西省入圍全國十強第一人、位列第六......今年更是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航太人,要有幹事的精神”這句話已經深入何小虎骨髓。在成長道路上,何小虎秉承著實幹精神,不斷提醒自己,任務説明信任,幹活就是鍛煉,多承擔一項任務、多完成一件工作,就多一份立足的資本,多一份難得的收獲,多一份成熟的機會,多一份認可的機率。

創新:“設備穩定性”加工概念

發動機被稱為火箭的“心臟”,是一項既需要精深技術,但同時也更需較強的綜合能力。

引水方知開源不易。2012年開始,全自動化的設備在逐漸替代傳統設備的加工技術,如何實現航太發動機高品質生産,創新是關鍵。而創新的來源是對加工基礎技術的深入研究,包括何小虎在內的青年一代開始嶄露頭角。

在長三乙火箭發動機噴注器架的生産過程中,其中有一項基本尺寸直徑為3.5mm、公差為0.008mm的深小軸,精度僅相當于頭髮絲的1/10,且在機床上無法測量,初期試加工合格率僅為20%,嚴重制約産品交付周期。

面對難啃的硬骨頭,何小虎主動請纓,經過半個多月的試驗、摸索、查閱資料,提出“設備穩定性”加工概念,即準確掌握機床最理想的加工時間段進行精密加工,開創工廠超精密加工新方法,實現産品效率和品質雙提高,第一批次試加工時合格率就達100%,生産效率提高4倍之多。

傳動軸是調節發動機方向的關鍵零部件,其中72齒的精密程度直接影響發動機的變軌精度,提升精度是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務。半年時間,何小虎通過搜尋資料和技術方案論證,利用高精度車銑復合加工中心,創新“以車代銑”、“以車代磨”的加工技術,將八道加工工序縮減為兩道,而加工合格率和準確率提升至100%。

發動機軸承座的加工裝備,強度、剛性、重量都需要考慮得特別清楚,何小虎通過自行設計工裝、刀具,不斷總結試驗相關加工參數,在“使用—問題—試驗”不斷迴圈一年時間後,顛覆沿用近30年的舊方法,實現由普通手工設備加工,向數控自動化設備加工的技術革新。

如今,智能化時代來臨,何小虎想要把多年來的實操經驗都編進機器程式裏,追求更為完善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規程,不斷提升精細部件加工的産品合格率。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需要不斷創新思路和方法。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加工生産的效率,將成為何小虎窮盡一生的夢想。

初心:與航太事業一起成長

春播一粒種,秋收萬顆糧。

據了解,何小虎解決了火箭發動機加工難題65項,可以操作十多種不同種類、不同型號的數控機床,目前操作的也是西發公司精度最高的多軸車削中心,可以利用最先進的數控加工手段完成微米級的産品加工,在長徵五號、天問一號、北鬥組網、探月工程等任務中作出突出貢獻。

過硬的技能、創新的思維、堅定的信念,何小虎把青春夢融入航太夢,在建設航太強國的偉大征程中恪盡職守,成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動力之源名副其實的“守衛者”。

何小虎説自己是幸運的。這個幸運源自于西發公司內部良好的學習氛圍。剛入職時,全國勞模曹化橋開了場講座,告訴大家,航太産品,品質至上,一個小失誤就有可能導致重大影響,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何小虎時刻敲響警鐘,把不能絲毫馬虎和懈怠的工作態度,踐行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曹化橋等“技術大牛”對何小虎的影響,不僅于此。何小虎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將自己總結和分享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新技能。他還自發組織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及賽前訓練工作,從技能培訓到經驗傳授,帶領年輕人苦練本領。

2020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何小虎利用線上平臺進行網絡授課進行技術培訓,數千名余名職工收聽收看。如今,何小虎培養的徒弟已經逐漸成長成了技術骨幹。現在,他正帶領95後、00後的年輕團隊,潛心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青春與夢想同行,初心與祖國同在。何小虎給自己孩子起名為“天宇”,天空的天,宇宙的宇,他希望把航太人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天宇喜歡電影《流浪地球》,對太空知識很感興趣,經常會問“太空是什麼?我們怎樣才能去太空?”,何小虎期待天宇以後也能成為優秀的航太人。

宇宙無垠,浩瀚無邊,步履不停,無畏向前。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航太員乘組平安抵京,何小虎心潮澎湃。何小虎説,推動航太事業,不僅需要自身數年如一日的堅守,更是需要將航太精神傳承給每一位為中國航太事業奮鬥的年輕人。他希望未來能與更多年輕人一起成長,一起進步,共同助力中國航太事業偉大征程更上一層樓。

【糾錯】 【責任編輯: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