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2/ 13 14:28:39
來源:新華網

科學家還原2.4億年前蟈蟈鳴聲

字體: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王玨玢、鄧華寧)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法、德等國古生物學者通過建立遠古蟈蟈化石的形態數據庫,還原重建出這類昆蟲在遠古時期的鳴聲特點。研究發現,早在2.4億年前,蟈蟈已經能發出多種不同頻率的鳴聲。相關研究成果13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1.6億年前蟈蟈生態復原圖。(楊定華繪製)

  蟈蟈學名螽斯,是一類鳴聲洪亮的常見昆蟲。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員檢視了全球各地館藏的1000多塊化石標本,建立起2.4億至1億年前遠古蟈蟈化石的關鍵形態特徵數據庫,並對這一時期蟈蟈的鳴聲頻率進行了系統重建。研究發現,早在2.4億年前,蟈蟈的鳴聲頻率已經複雜多樣,在4至16千赫茲均有分佈。此時,一部分蟈蟈已能發出12至16千赫茲的高頻鳴聲,這也是迄今整個動物界最古老的高頻聲音記錄。

  2.4億年前蟈蟈的鳴器:音齒(紅框內部分)及其局部放大圖(右)。(中科院南古所供圖)

  進一步的數據庫分析表明,2.4億至1億年前,不同種類的蟈蟈發聲頻率明顯不同,這極大地降低了干擾,提高了聲音交流的效率。綜合蟈蟈鳴器、聽器的形態特點,研究人員判斷,早在1.6億年前,雄性蟈蟈之間已經能靠聲音傳遞如爭奪領地、求偶等複雜信號。

  1.6億年前蟈蟈的聽器(紅框內部分)及其局部放大圖(右)。(中科院南古所供圖)

  綜合其他古生物化石證據,研究團隊還對遠古森林中的聲音做了還原。“我們發現,在2億多年前,森林中的聲音由昆蟲鳴聲佔據主導。到1.8億至1.6億年前,增添了青蛙、鳥類的聲音。直到大約1億年前,各類鳴聲動物種類增多,漸趨複雜的‘森林交響樂’也越來越接近現代的面貌。”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説。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04596